历史辩证法的哲学立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 4.超越政治解放的路径探索 4.1 “争得民主”,这是实现人类解放对政治解放的扬弃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笔特殊财富在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历史进程中的传承,是马克思大写字母的政治学的核心命题——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代人类政治生活中,完全有资格说,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和自由观是一种具有更高综合性的、更能解决人类政治困境的民主观,比经典自由主义更能说明现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民主和自由问题。但是当人们反思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时,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远未展开的主题。特别是20世纪晚期,民主价值的选择问题和全球化问题被捆绑在一起,成为热门话题。从世界文明的客观进程看,当今的全球化是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先兆现象。作为一个客观现象,至今其基础性的进程仍主要是技术和经济的全球化。但是,西方学界的一些理论家总是把这一进程染上他们自己的价值色彩,把全球化描述为由柏林墙的倒塌、冷战的结束、“铁幕”的消失推进的过程,描述为政治的全球化过程,描述为西方民主价值的全球化过程。到了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必须就自身的使命再度向世界作出说明,必须对于政治解放的超越在实践中显示出力量。 4.2 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自然被特别关注。在东欧发生政治剧变的1989年,邓小平说,“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6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理论开拓及改革实践,正是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的一种探索,是历史将超越政治解放而走向人类解放的具体路径的寻找,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政治文明中自由、民主价值作出超越性说明的理论力量的展现。20世纪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极端年代”,社会主义曾以革命为中心概念树起自己的历史形象,而在邓小平这里,这个形象的中心概念转向了建设。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史上,邓小平的政治理论在建设的意义上获得了一个开创性的定位:如果说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典型,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成为可能;那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寻找超越政治解放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和革命时期“武器批判”的全套思路不同,这里有一个整体的“话语”体系的转换,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史上的一次“范式”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在评述邓小平理论时认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构成了邓小平对如政治解放、形式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理论等各种问题进行反思的认识论基础和历史观基础,使邓小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全新理论境界。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为使命,那么这种对政治解放的超越曾经实现在历史批判的理论之中,继而实现在暴力革命的实践否定之中,那么在邓小平这里,则实现在更高历史类型的政治建设之中。邓小平把对政治理论的观察从批判的视角转向建设的视角,从权力型计划经济背景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从抽象的政治伦理主义转向现实的政治法治主义,这是认识中国政治的一个新的理论境界,也是认识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