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所指出:“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P8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指出的是,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高,并不完全等于生产力水平高。只有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各要素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关,而且和经济体制改革也有着直接的关联。针对中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现状,邓小平提出了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思路: 一是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进一步明确依靠科技进步来加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科技体制是建立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基础上的,条块分割,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研究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科学技术缺乏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他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3](P108)目前,我国的科技体制应从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需求,从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角度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立明确的科技目标、评价标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等,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体制中重复设置、人员臃肿、机构僵化的问题。 二是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为目的,建立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结合、相配套的新机制,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3](P108)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和渠道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2年10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思路,通过分流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做法,比较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1996年9月,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则。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体制正逐步形成。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有许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需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探索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新思路。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条件下,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越来越突出和明显,因为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邓小平从整个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导向。邓小平所提出的新时期人才政策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涉及到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重要问题。科技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改革,改革能否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这是邓小平最为关心的。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2](P108)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面向21世纪中国能否在世界竞争的环境中有所作为,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最终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P380) 第二,科技人才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工人阶级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邓小平敏锐地看到这一问题,深刻指出:“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末,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因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4](P34、88) 第三,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选拔高素质、创造性拔尖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只是建立一个优化拔尖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才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拔尖人才。邓小平特别指出:“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4](P95) 收稿日期:2000-06-2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J].新华文摘,199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