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化学 → 化学教案 |
|
|||||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化学教案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22 14:49:40 点击数:[] ![]() |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教材分析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黄庭坚的墨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变色。但随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1.碳的可燃性 【讲解】木炭与氧气或空气中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发生的也是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供人使用。
当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现象】加热片刻后,黑色物质突然发红光,随后看到红色物质,同时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黑色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讲解】同样,碳也能与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放映用木炭来炼铁。木炭炼铁的录像 【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还原剂是什么? 【小结】碳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做还原剂。这两个反应都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碳不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也能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播放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录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通常用“-Q”表示吸热反应,“+Q”表示放热反应。如:
【讨论】燃煤炉子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小结】
【总结】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随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12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粤ICP备08028836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