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以新会计准则和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的2007年—2009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在企业投资过度时能及时遏制企业投资规模,改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会加剧企业投资不足程度,恶化投资效率。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这种正反作用同样影响企业价值,检验后发现,在过度投资组,会计稳健性通过改善投资效率提高了企业价值;在投资不足组,会计稳健性通过恶化投资效率降低了企业价值。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非效率投资;预期投资;企业价值
投资①是指企业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性支出活动。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各种资产,构成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也可以决定企业创造价值和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十分严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权分离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并出现委托代理问题。治理非效率投资的方式主要是从公司治理入手,完善股东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机能,设计良好的薪酬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债权人等外部治理的作用。本文将从会计稳健性治理机制的角度,考察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及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高效的投资政策是指所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都能被公司识别、投资和执行,而所有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都能被公司否决[1]。在Modigliani(莫迪格利安尼)和Miller(米勒)所界定的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投资可以达到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水平[2]。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一方面,经理人与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存在会引发企业投资过度。“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认为在企业缺乏成长机会的情况下,如果来自现有资产的现金流量超过了适度投资水平,那么管理者就有投资过度的倾向。因为管理者采用“公司帝国”战略,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多样化经营、收购与核心业务无关的资产来扩大管理者手中的权力,同时常伴随着经理人报酬的提高[3]。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融资成本要高于内部资金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更倾向于使用内部资金,企业就有可能为降低外部融资比例而放弃部分增加企业价值的正净现值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4]。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统称为非效率投资。张功富和宋献中的研究发现,2001年—2006年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有39. 6%的公司/年存在投资过度现象,公司实际投资的平均水平超出其最优投资水平的100.66%;与此同时,60.74%的公司/年出现投资不足现象,公司实际投资的平均水平仅达到其最优投资水平的46.31%[5]。针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 Jensen(詹森)认为派发现金股利、举借债务可以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3]。李维安和姜涛认为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股东行为治理、董事会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对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是积极有效的[6]。辛清泉等人实证检验了经理薪酬在企业资本投资决策方面的治理效应[7]。 会计信息在监督代理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影响投资效率①。 Watts(沃特斯)从契约角度分析了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并非缘于会计管制的强制性要求,而是因为企业契约关系的需要[8]。企业契约关系包括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契约、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债务契约。会计稳健性作为协调公司内部各契约参与方的利益冲突、保证契约有效执行的机制,能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各方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它是降低企业潜在诉讼成本、契约成本以及政治成本的一种治理机制。多数学者认为,稳健的财务报告是高质量的,或者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应当是稳健的[9-11]。稳健性原则要求及时地确认损失,不允许进行盈余平滑和损失规避,更不允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来增加盈余。因此,会计稳健性通过减少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增加公司的价值[8,12]。国外关于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稳健性可以缓解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更有利于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投资决策[8-13];二是会计稳健性能够促使代理人更及时地放弃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11,14];三是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外部融资的成本[15-16]。 二、制度背景和研究假设 制度环境对企业的公司治理、投融资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行为受到制度制约的现象显得更为突出。Ball(鲍尔)等人比较了普通法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和成文法国家(法国、德国和日本)在会计稳健性方面的差别。他们认为普通法国家更多地依赖公开披露和契约来解决财务报表编制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成文法国家则主要通过内部私人沟通来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在契约中使用公开会计报表数字的做法使普通法国家的盈余比成文法国家的盈余更稳健[17]。Ball(鲍尔)和Robin(罗宾)等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亚洲国家的财务报告更多地受到政治的影响,并且亚洲国家更多地使用私人信息而不使用公共信息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9]。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本文提出有关会计稳健性的如下两类假设。 (一)会计稳健性遏制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假设毛新述和戴德明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与会计制度稳健性原则运用程度的关系。他们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存在稳健性特征的,且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有所提高[18]。如果企业采用更稳健的会计政策,在评价投资项目时企业就会更多地拒绝差的项目,而且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正净现值项目中,同时尽早地将资本从损失项目中撤离出来。Bushman(布什曼)等人从国家横截面角度检验了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对企业投资决策效率的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在更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下,企业对投资机会减少做出反应的速度更快。同时,他们还发现在所有权更分散的国家中,会计稳健性在约束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中的作用更大[20]。Pinnuck(皮努克)和Lillis(利利斯)的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触发器能更及时地遏制非效率投资[14]。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制度安排普遍存在,由于特殊的委托代理链,国家控股会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投融资行为、公司效率和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 朱茶芬和李志文实证考察了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及它的制度根源。结果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应着更低的会计稳健性;内部人控制问题、债务软约束和政府干预都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21]。杜兴强等人的研究表明,总体上民营上市公司具有的政治联系降低了会计稳健性。他们在进一步区分政治联系的方式后发现,代表委员类的政治联系降低了会计稳健性,政府官员类的政治联系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不显著[22]。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a: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计稳健性能改善企业投资效率,遏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假设1b: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计稳健性遏制国有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功效比非国有企业的要弱。 (二)会计稳健性加剧企业投资不足程度的假设一方面,会计稳健性通过影响投资项目收益的分布,系统性地低估项目的收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对企业最优投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资本市场的规制者、准则的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经常批评并试图放弃会计稳健性标准的原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发布的概念框架修订讨论稿中对会计稳健性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