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阅读指导杂文收录
   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 【字体: 】  
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7:36:57   点击数:[]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预示着一种知识观的颠覆。以往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要求所摈弃的。也正因此,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出现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建立在这种知识基础之上的教育,人与知识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占有与被占有的对立关系,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是知识的奴仆。 



“对话”精神的引入,使得知识的权威开始逐渐被消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知识,不仅是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反驳。因此,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科学知识型所谓“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知识开始被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需要得到不断的检验,不断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变得非常重要,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存在的,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对话是人与知识联系的纽带。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我——你”的商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我——它”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平等的,是对权力的一种消解。这种平等是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我因实现“我”而接近了,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也就是说,一个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教育本身的工作之一就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对话式教育正具有了这样一种品性,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因为谁也没有保证对话会指向哪儿,但能保证的是以经验为基础,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这样,教师的权威就被消解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教育,要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发展、知识结构等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作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话教育已经不再把教师或学生看成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的教和学看作是相互影响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仿佛都在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进而感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感觉对方“陌生东西”的新奇,学生感到新奇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感到新奇时,可以谈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教师和学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双方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新课程资源

  • 下一篇文章:课前预习之我见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 ››单音词和双音词
  • ››新课程下怎样评课
  • ››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五步曲”
  • ››初中生精神家园的建构势在必行——...
  • ››解读新课标发言稿
  •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再造艺术
  • ››浅谈中学生口语训练的途径
  • ››班规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