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强调外部冲击,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民众的恐慌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确实,外来的冲击只有通过内部的放大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威胁,可是金融恐慌绝对不会凭空而降。泡沫经济崩溃,大量不良贷款以及难以缓解的债务危机都会破坏民众对金融体制的信心。对金融体系的信用的丧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恐慌是自我实现的。只要老百姓都认为金融系统要垮台,这个金融体系就一定垮。存款人的挤提将迫使金融机构提前清算未到期的长期资产,从而雪上加霜,蒙受资产损失。在封闭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来消除人们的恐慌。通过增发货币,把货币危机的成本转移给全体公民。但是,在实行固定汇率的开放经济中,增发货币只会导致通货膨胀,使得外来资金更快撤去,连带着本国资金大量外逃,加速危机的到来。
3.2 单一货币与金融风暴
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无论是采用盯住汇率还是区域联合的浮动汇率,单一的汇率政策很难维持5年以上的稳定(Obstfeld and Rogoff, 1995) 。浮动汇率使得金融投机更为风行。炒作汇率是金融投机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总额超过了7万亿美元,其数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除非不让外资进入金融领域,否则一旦进来了就很难依靠外汇储备来保障汇率稳定。大量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了汇率崩溃的风险正在逐渐增加,维护汇率稳定的成本逐渐上升。由于汇率体系。换言之,由于汇率体制的设计不当而使得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遇到了难以处理的矛盾:维持固定汇率有可能遭遇金融危机,资本管制妨碍经济发展,浮动汇率缺乏稳定性,阻碍贸易和投资,究竟汇率体制应当何去何从?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末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资本流动,那末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当然,在这三个目标之间还可以作一些中间制度安排。
在这三个目标之间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如果放弃资本流动,显然将退回到闭关锁国的封闭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增长。如果放弃汇率稳定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那末。“两害相较取其轻”,只有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比较可行。
在1997年中国实行资本管制成功地回避了亚洲金融风暴。由于实行资本管制,所以在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保持了汇率的稳定。可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必然要实行对外金融开放,实施资本管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汇率稳定和独立货币政策这两个目标当中选择一项。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向单一的区域货币或世界货币过渡。于是,人们在贸易全球化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金融全球化。显然,如果货币统一了,那么就不存在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的各种弊病了。如果实现了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那么,无论是人民币、新台币、港币都将成为历史。如果进一步实现了全球货币一体化,那末,亚元、欧元、美元也都将成为历史。实现全世界统一的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IV 统一货币的理论基础
4.1 回避金融风暴的必要条件
斯蒂格里茨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小型开放经济就如同在狂风大浪中的小船一样,不论驾驶船的技术怎么样,虽然我们不知道船在这么时候被倾覆,但是,毫无疑问,船最终会被大浪打翻”。
在货币市场上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经济规模对稳定性的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投机炒作的风险就越小。统一货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度部分货币主权换取金融体制的稳定。在货币区内一劳永逸地消除了炒作汇率的可能性。例如,在广东和福建之间就不存在任何炒作货币的可能性。如果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都发行各自的货币,不晓得会闹成什么样子。
如果在某个地区实现了单一货币,就可以提高货币体系的透明性。由于统一货币区内各国都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存在某个国家突然增发货币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度。
统一货币能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统一货币可以减少内部磨擦,促进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统一货币能够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4.2 有关货币政策的争论
长期以来,货币发行权被认为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只有中央政府才拥有货币发行权,任何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印制钞票都是违法的。长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主权独立的国家政府都发行自己的货币。货币通常被当作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对本国货币的控制意味着对本国经济、政治的控制。如果要统一货币,究竟需要让参与各国让出多少金融管辖权?
自从30年代大萧条之后,货币政策被世界各国当作为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工具。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政策比政府财政政策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应当紧缩银根,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应当放松银根,采取扩张性的积极货币政策。
无论对货币政策有多少种解释,说到底,货币政策的要害在于控制货币发行量。在正常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应当和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如果过量发行货币,除了通货膨胀之外不会对实质经济有任何推动作用。凯恩斯学派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们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因此,货币政策仍然有应用空间。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学派则指出,也许政府可以在短期内欺骗民众,使货币政策取得效果。但是,政府不能长久地愚弄民众。骗得了一次、二次,但是骗不了永远。倘若,人们发觉上当受骗,那么政府的货币政策就完全失效了。政府信用对于长期经济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因此,玩弄货币政策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随着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货币政策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被逐步校正,留给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越来越小。对于这一点,凯恩斯学派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分歧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
4.3 “铸币税”--饮鸩止渴
发行货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政府筹集巨额的“铸币税”。铸币税主要包括本币发行、本币需求增长、本币存量利息等三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本币发行。如果政府决定印刷100亿元钞票,是不是政府就得到100亿元?在短期内确实如此。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人类普遍认识到通过增发货币来挽救政府财政困境是“饮鸩止渴”。例如,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央银行整顿全国货币,统一发行法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在1947年莱芜战役之后,蒋介石打了败仗,急红了眼,限期扩军100个师。哪里来钱?逼着中央银行印制钞票。当时,中央银行研究室当面向蒋介石力争,如果滥发钞票必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蒋介石听了之后,一言未发,事后继续命令印发钞票。在他看来,打赢了,还有一线希望,打输了,反正也完蛋,管他什么通货膨胀不膨胀,索性赌上一回。国民党征兵的时候出手阔棹,确实应付了一时之急。可是,没过多久,恶性通货膨胀横扫蒋管区,原来买一头牛的钱连一个烧饼都买不到。国民党政府就是用“铸币税”剥夺了民众的财富,武装了大批军队,但是,国民党后院起火,民不聊生,丧尽人心,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败亡。“铸币税”就象鸦片一样,纯粹是一种死亡的诱惑。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会把“铸币税”当作政策工具。既然谁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