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真正采用黄金,而是寻找一种和黄金具有固定比率关系的货币,通过银行来结算。
在1870-1914年期间,英国作为世界上头号贸易大国,在全球建立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当时有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为结算工具。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因此,英镑合情合理地被当作黄金的等价物。“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L. Yeager, 1976)。这段时期被经济学家称为古典金本位时代。
看起来人们在国际贸易中追求黄金或英镑,但是,实际上人们需要的并不是黄金或者某一种货币,而是通过本位货币所表征的信用秩序。在这个时期中,作为世界各国贸易、投资的外部名义标定体系,英镑必须保持稳定才能取得世界各国的信任。因此,英国政府不仅必须保持英镑适度增长,而且还要保持英镑与国际收支协调的机制。如果英国大量印制钞票,那么它就有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取得这样的地位之后,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之下,都会本能地产生滥发货币的冲动。倘若它这样做的话,其他国家必然会拒绝使用英镑作为清算工具,从而导致以英镑作为核心的金本位体系的终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金本位制迅速瓦解了。金本位崩溃的原因并不是英国大量印发英镑,而是英国无力维持英镑对黄金的比价。如果拿英镑作为黄金的等价物,可能会由于货币发行量增加以及银行准备金比率下降而威胁英镑与黄金之间的比价。由于在英国境外有大量英镑结存,如果境外的英镑向英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英国将耗尽国库的黄金储备。当时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看出了金本位制的局限性。凯恩斯批评说:“所谓金本位制只不过是古老而受尊敬的偶像,金本位制现在已经是一种野蛮作风的残余。”
2.4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5)的支柱就是美元。但是没有多久,随着欧洲经济复苏,美元的霸主地位被动摇了。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美元重蹈英镑覆辙,1973年宣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之后,出现了当前的“无体系”制度。1999年IMF将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八类:(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Arrangements with no separate legal tender),例如美元化和货币联盟;(2)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3)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Other conventional fixed pegs);包括钉住单一货币、钉住一篮子合成货币;(4)钉住平行汇率带(Pegged rate in horizontal band),例如欧洲货币体系下欧洲汇率机制;(5)爬行钉住(Crawling peg);(6)爬行带内浮动(Rates within crawling bands);(7)不事先宣布汇率途径的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 with no preannounce exchange rate paths);(8)独立浮动(Independently floating)。[3]
按照IMF的分类,1999年1月1日,IMF的185个成员国当中实行严格固定汇率的国家有45个;独立浮动汇率47个;中间汇率制度93个(包括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39个,钉住平行汇率带12个,爬行钉住6个;爬行带内浮动10个;管理浮动26个)。[4]归根结底,汇率制度可以划分为固定汇率、浮动汇率两种。在2000年在IMF186个成员国当中严格实行固定汇率的有45个,占24%。固定汇率有其显著的优点:
(1) 避免信息不对称性, (2) 在固定汇率下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 在大规模的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比较容易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4) 有利于引导资源的流动。
但是,固定汇率有其致命的缺点:它意味着政府对固定汇率的承诺。固定汇率体系容易遭到外部冲击。当突然出现大量抛售本币的浪潮时,政府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汇率。在耗尽外汇储备之后,汇率体系必然崩溃,导致资本外逃,外债增加,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危机。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在1997年以前都采用固定汇率,结果纷纷中箭落马,货币危机转化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的头上始终盘旋着金融风暴的威胁。
有些国家在固定汇率体制上再加上资本管制,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有效地防范外来的金融冲击。资本管制使得国际金融投机集团难以获得本币。如果货币没有可兑换性,国际投机集团的本事再大也难以施展。但是,货币管制的缺点也是致命的。
(1) 由于不是市场决定的汇率所以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 (2) 货币管制要求政府介入金融,难免出现腐败和严重的金融寻租现象, (3) 缺乏国际竞争,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浮动汇率是固定汇率制度的替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许多国家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例如,巴西、哥伦比亚、韩国、俄罗斯、泰国等,他们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浮动汇率体制。只有波兰、以色列、智利、新加坡等国成功地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
实行浮动汇率的优点:
(1) 浮动汇率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 可以帮助平滑外部的冲击; (3) 浮动汇率由市场决定,减少了政府干预,增加汇率决策机制的透明度; (4) 不需要维持大量外汇储备; (5) 提供了对冲激励,有利于防范汇率波动。
但是,浮动汇率的缺点亦非常显著:
(1) 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如果汇率剧烈波动,将由于缺乏稳定性而不利于投资和贸易,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 有可能投机套利; (3) 在金融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国可能竞相贬值,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4) 浮动汇率制度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倾向。
III. 金融危机的教训
3.1 金融危机理论
90年代以来,爆发了46次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的频率越来越高,其破坏力越来越大。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就日趋深入。金融危机理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以Krugma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货币危机来源于国内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如果某个国家试图通过发行货币来为财政赤字筹资,那么国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产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为了维持出口,货币必然贬值,和固定汇率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会判断该国货币即将贬值,从而发动攻击。当金融投机集团大肆抛出本币之机,该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只好动用外汇储备来打一场几乎是毫无希望的汇率保卫战。最终耗尽了外汇储备之后,汇率体制全线崩溃。
第二,Obstfeld等经济学家认为,在固定汇率政策下,只要政府持续追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如果政府有大量以本币标定的债务,政府可能会通过货币贬值来消化债务。投机者预测到贬值的动向后发起攻击,使得货币危机提前到来。危机通常发生在金融体制存在着问题的国家,例如,外汇储备不足,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政府对汇率体系干预不当等等。在金融体制脆弱的国家,金融危机迟早要光临的,只不过由于外来的冲击而加剧。
第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McKinnon和Krugman等人总结了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的金融危机之后指出,金融上层建筑过度扩张会导致金融危机。金融上层建筑过度扩张包括有三种主要形式:(1)大量资金流入股市或者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膨胀导致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的崩溃将导致金融危机。[5](2)金融机构过度风险贷款,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当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就不得不放弃隐含的承诺和担保。使得金融机构再融资的能力丧失,迫使一些金融机构无法运转。(3)债务危机有可能动摇民众对于金融体制稳定的信心,从而导致金融危机。[6]
有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