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那么,还上什么市? 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国有银行的监督改革,主要是要改变国有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提高经营和监管效率。切块上市并不能促进四大国有银行内部的体制改革,也无益于明确银行产权,更谈不上促进国有银行的经营和监管效率。说到底,主张切块上市的人无非是想通过股市为国有银行圈些钱。至于说拿到这些钱之后如何料理后事就欠缺考虑了。钟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金融改革绝无陈仓可渡--评“银行上市年”》。[22]他指出主张银行上市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对于不思改制的银行,没有理由相信它们上市‘圈钱’后会不把钱糟蹋光。”这个评论,一针见血。 与其切块上市还不如在体制外创建一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银行。与其在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归属问题上纠缠不休,还不如维持国有银行的现状,在体制外发展民营银行。待到民营银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金融市场上的有效竞争机制,然后再来考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造。 4.4股市容量有限,承受不了国有银行上市 主张国有银行上市圈钱的人也许忘记了前不久国有股减持的教训。沪深股市总值占GDP的50%左右。但是,其中三分之二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据说是要为社会保障基金筹款,在市场上抛出一部分国有股。结果,国有股减持导致沪深股市狂跌,最后只好仓促叫停。 现在,老调重弹,国有银行上市,也打算从股市上捞一把。暂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就从中国股市的承受能力来看,这一做法就很不明智。要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1个百分点,至少需要800亿。要使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达到所需的资本充足率,至少需要几千亿元。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数字,从1991年至今,上海、深圳股市为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为7796亿元。每年融资金额只有一、二千亿元。倘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每个都是大块头,一下子吸收巨额资金,还不得把股市压趴下来? 4.5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应当缓行 假若没有作好准备,仓促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申请上市,但是在审计之后被揭露出来大量不良资产,不符合上市的要求。这些银行声名狼藉,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第二,在国有银行上市过程中股市崩溃,和国有股减持一样,被迫中途叫停。 第三,蒙混过关,上市之后圈了股民的钱,但是由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利润,没有红利,说不定在哪个地方出现局部的金融危机,导致民众信心动摇,最后,国有银行遭遇风险,同时也拖垮了股市。 国有银行上市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上了市才能成为好银行,那么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银行,而不是好银行则不应当上市。让国有银行迅速上市的主张颠倒了逻辑顺序。应当在银行上市之前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得银行成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稳定的金融机构,然后再讨论是否应当上市。 至于说国有银行上市之后能否给股东带来利润?能否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的有效监督?能否通过上市提高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轻易能够回答的。有鉴于此,为了金融安全起见,国有银行上市还是暂缓为妙。 五、如何消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5.1消化不良贷款的一般途径 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让许多金融负责人感到头痛。有些人试图尽快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它们提出了四个途径: (1)从商业银行本身的利润中提取坏帐准备金。 (2)由财政注入资金; (3)上市; (4)增发货币。 首先,能不能靠银行本身的利润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银行大部分都是要求商业银行准备专项损失准备金,逐步打消坏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002年1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记者招待会上的报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01年实现利润266亿元。显然,这是最近几年内最好的成绩。可是,就是把这些利润全部投入冲销银行不良贷款,还不到不良贷款的1%。国有商业银行利润率太低,使得它们缺乏自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倘若要求四大商业银行靠自己的利润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不知道要多少年。中国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规定和呆帐核销制度过于严格,应当逐步修改。有关银行所得税的一些规定也应当调整。 其次,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目前的财政状况,由于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要增加发行国债来填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第三,在世界上有许多银行或者金融集团都上市了,可是他们的案例却很难照搬到中国来。外国的上市银行不少,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有高有低,但有这些上市银行都有通过坏账拨备等方式自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内部治理结构尚未理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条件尚未成熟。 最后,如果试图开动印钞机,多发行货币来解决银行不良贷款,这纯粹是“饮鸠止渴”。在历史上已经有不少国家试过了这个办法,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例如,在抗战胜利以后,中央银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比较稳定的货币体系。在1946~1947年期间,大陆的金融状况不错。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山东莱芜战役中吃了败仗。蒋介石要求扩编100个师。没有钱,就印钞票。中央银行官员指出,再印下去,金融体系就要完蛋了。老蒋不予理睬。在他看来,反正是完蛋,还不如赌一把。如果打胜了,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在征兵的时候,马上就有钱发,似乎问题解决得很容易。但是,人们马上就发现,手中的钞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恶性通货膨胀席卷全国。通货膨胀率高达5位数。以前买一头牛的钱只能买一个烧饼。金融体系的混乱使得国民党的后院马上就起了火,民心丧尽。国民党在大陆滥发货币,颠覆了自己,唯一的好处是当时银行中的不良贷款也随着金融体系的崩溃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在蒋经国还算有先见之明,他在台湾保留了不同的币制系统,切断了恶性通货膨胀蔓延的途径。 [13]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新书“中国梦:探索地球上最大的未开发市场”中,作者斯塔维尔研究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未偿还借贷、政府及银行债券、外债等估计中国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总国债可能达到GDP的75%。 [14]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萧钢表示,国有银行改革的三步曲是,第一,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独资公司,第二步,实施股份制改造,第三步,创造条件上市。还有人表示希望国有银行通过改制尽快整体上市。参见慧丰,《中港台金融》研究简报,凤凰网,2002年3月6日。 [15]在2002年3月24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表示,目前,国有银行剥离出1.4万亿元不良资产,较乐观的估计能收回4000亿元,损失可能1万亿,若把这1万亿元折算到某一年,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会明显上升。 [16]美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普遍在0.67%以下,欧洲在2%以下。在2001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平均为3.2%。 [17]参见2002年3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8]详情请参阅王君,“中国贷款分类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论坛》,2001年10月号。 [19]在2001年中央银行公布的规定中已经把挂帐停息的时间由36个月减少为6个月,准备进一步减少到3个月。对于新出现不良贷款来说划分标准日趋合理化,但是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贷款尚未全面清理。 [20]参见王梦奎等《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 [21]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礼辉在2002年2月在香港指出,商业银行在消化不良贷款方面难度很大。李礼辉表示,希望在数年内能将其不良贷款比率由高于16%降至10%以下,以便为将来的上市创造条件。而在此之前,工行三年内都不会考虑上市问题。 [22]参见《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钟伟主页。 [23]参见《人民日报》,2002年1月23日。 [24]参见《中港台金融》研究简报,2002年1月。 [25]参见徐滇庆主编《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