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4个方面比较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OECD国家的金融结构,结果表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最低,平均不及OECD国家的一半,亚洲国家略高一些,但仍低于OECD国家。(Demirgü-Kunt等1994)
在这些国家中,金融压制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价格扭曲。资金的价格是它的利率,金融压制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据统计,1980年,在42个接受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贷款的发展中国家中,只有5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为正数(玻利维亚、巴西、中非共和国、智利和哥伦比亚)(Jayarajah&Branson,1995)。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超过风险要求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这可以看成是压低利率的另一种表现。金融压制经济中的价格扭曲还可体现为对政府、国营企业或特权部门的强制性低利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中的汇率控制和外汇管制,对进出口关税与各种非关税壁垒等。在金融压制经济中,本币汇率经常被高估,外汇与进出口受到严格的控制,这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恶化,在国内储蓄率低的情况下,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并存,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结构单一。在金融压制经济中,金融市场极不发达,信用工具少。一方面,储蓄和信贷是最主要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缺乏或者其发展受到控制。结构单一是对价格扭曲的重要补充,因为:(1)如果存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货币与真实资本将表现为替代关系,则货币需求与投资将成反方向变动,投资将成为利率的减函数;(2)在真实利率被压低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市场缺乏,而银行体系的非价格竞争(如增设分支机构等)不受限制,或者国家实施各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储蓄计划,那幺,银行体系仍然有可能吸收到较多的储蓄量。(参阅ChoYoonJe,1986)
第三、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压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当铺及地下金融市场等。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款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企业(在存在政府直接信贷配给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大量小企业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取所需的贷款。
金融压制从生产、流通和分配三个方面影响着实际经济。一般地,金融压制会减少储蓄、进而投资的可获得性,形成对生产的负作用,因为低利率使得人们在储蓄与消费之间偏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同时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储蓄者也可能会更愿意投资于自己的低收益项目。而且,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投资所需的资金得不到保障,使得金融资源分配效率、进而产出效率下降(参阅Roe&Popiel,1990)。在金融压制经济中,交换媒介与支付手段不发达,这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流通费用),同时由于金融体系缺乏竞争,金融资产高度集中于国有银行系统,又进一步导致金融体系中人员臃肿,缺乏效率,金融中介的成本上升。另外,在金融压制经济中,低于均衡点的利率意味着经济福利从储蓄者向投资者(或金融中介机构)的转移,又产生了福利转移过程中的摩擦与交易成本。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合起来表现为金融压制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此外,金融压制对分配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金融压制经济中,储蓄者遭受净福利的损失,且信贷的流向通常以公营部门或少数权贵为主,广大的小企业及住户被排斥在体系之外,客观上加剧了不平等效应。
既然金融压制存在着上述之种种弊端,政府为何还要采取金融压制政策呢?
落后经济推行金融压制的原因之一是为了便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在金融压制经济中,通常缺乏一个健全的税收体制,在财政不能平衡的情况下,政府采用金融压制政策(如压低利率或提高通货膨胀、降低实际利率等)降低了政府向金融机构筹资或发行债券以弥补自身赤字的成本。其次,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努力之前,国内金融体系大多为外国银行资本所控制,为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这些国家的政府也倾向于改组金融体系,建立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新体系。银行的国有性质使得银行部门易于被政府控制及为政府的发展战略服务,客观上也助长了金融压制。
落后国家推行金融压制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压制政策自身的辩证法。政府可以利用金融压制政策来支持它的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由于长期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经济结构十分落后,基本上属于以农业为主体的初级经济,为摆脱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使国内经济结构合理化,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制定了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金融压制政策便成了政府引导资金向工业(尤为重工业)部门倾斜、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资金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压制政策也可能会对实际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货币、信用与金融中介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补贴信贷一方面是支持国内重点建设(如工业化等)的有效手段,同时,如果金融压制是全面的(即金融市场在结构上也是单一的),在低利率的情况下,政府银行体系仍然有可能吸收到较多的储蓄(这是因为如果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加上银行体系可以采取若干非价格竞争手段或政府采取各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储蓄计划,企业和居民仍会将资金存放于政府银行体系)。此时,低利率将不影响储蓄、进而投资的可获得性,而获得低利率信贷的部门将得到比在均衡利率条件更多的净福利,在某些情况下,社会总福利也可能会提高(不考虑福利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成本与交易成本)。
此外,政府推行金融压制还存在其它一些原因,如肖提出的禁止高利贷、控制名义货币的缺陷(如名义货币供应要满足财政大臣和计划大臣的要求)、金融政策指导理论的缺陷(如新凯恩斯学派的模型主张用未补偿通货膨胀和其它金融压制手段来动员闲置资源,以便在确定的储蓄倾向下提高国民收入等)、及关于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的一些实证判断(这种观点认为在落后经济中,金融深化是一种无效的发展战略,而金融压制则适合于强有力的结构转变型经济发展战略,因而应该采取手段推延实际金融增长)等(肖1973,pp.98-119)。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的传统认识也为政府采取金融压制政策提供了依据,这种传统观点认为,从社会的角度看,政府比市场更了解什幺样的投资是社会所需要的,从而可以达到储蓄分配的最优化。 三、金融压制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模型
本小节试图构建金融压制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型,并考察金融压制的不同形式对实际经济的不同影响。在金融压制的三种主要形式中,价格扭曲是最基本的形式。以Ⅰ表示价格扭曲,Ⅱ表示结构单一,Ⅲ表示市场分割,可以概括出金融压制经济中三种手段的四种不同组合形式:1、Ⅰ型(价格扭曲);2、Ⅰ-Ⅱ型(价格扭曲且结构单一);3、Ⅰ-Ⅲ型(价格扭曲且市场分割);4、Ⅰ-Ⅱ-Ⅲ型(价格扭曲、结构单一且市场分割)。这四种形式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各有不同。以下首先讨论完善竞争条件下的金融模型,然后逐步引入金融压制的四种组合形式。
(1)完善竞争的金融模型
在完善竞争的金融体系里,金融产品的价格不受干预,因而投资(I)、储蓄(S)和利率(R)共同决定着市场均衡点。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故投资可表示为
(2.1)
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故储蓄可表示为
(2.2)
当储蓄投资达到均衡时(I=S),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