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1996年,创造26.9%GDP、43.4%工业增加值的乡镇企业从银行、信用社获得的贷款却只占7.1%(谭秋成,1998),这与乡镇企业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其获得受地方经济政策和非经济关系的影响较大(注:198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各专业银行发放了大量外币贷款,为乡镇“三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乡镇企业能否取得贷款,还受个人交情、行政干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非经济关系的影响。),贷款方式缺乏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注:目前大部分担保贷款是由乡镇农工商总公司、村经济合作社、社区政府机构作担保,而这种担保方式缺乏法律效力,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软约束。);第二,商业信用:乡镇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绝大部分是口头信用和挂帐信用,难以进行债权的转让和流通,容易引发“三角债”,同时期限偏长;第三,非正规信用:乡镇企业的非正规信用的增长速度惊人,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这从侧面反映了乡镇企业对正规信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非正规信用包括企业集资、社区内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各种间接融资、各项应交款项、向其他企业借款(注:乡村政府为了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往往以借款的名义动员盈利企业以一定数额的资金借给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不仅如此,国有企业往往也愿将部分闲置资金借给乡镇企业使用,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徐志明等,1997)。)等;第四,企业内部信用:有的乡镇企业采取平时不发或少发工资,用以增加企业的周转金,到年底收益分配时一次发放。
徐志明等的研究验证了乡镇企业在正规融资渠道受限制的情况下,对非正规融资的需求迅速上升,尤其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而非正规融资渠道的诸多弊端,如缺乏合法性、高风险、低效率等,又进一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融资行为、融资成本和融资效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直接和间接的负面作用。
上述分析,使我们对乡镇企业自90年代以来的资金紧缺状况和成因有了一定的了解。除此以外,融资困难还对乡镇企业造成了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志明等(1997)、陈剑波(1999)和姜长云(2000a )等。下面将从资产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技术进步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 (一)资产结构
乡镇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的不合理和融资困难经过较长时期的蓄积和释放,正日益凸现。自90年代初期以来,对乡镇企业资产结构造成了以下负面影响:(1)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大,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偏小,导致企业能用于日常经营周转的资金严重短缺,甚至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由此加大了乡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90年代初期以来,流动资产在乡镇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8%以下,1993年为57.45%,其后一直呈下降之势。在乡镇企业的新增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增量所占比例更低,尤其在一些亏损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因固定资产缺乏流动资金的协调配套,影响正常运行,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和低效率,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一些盈利潜力大的生产项目也因流动资金短缺而无法启动,使乡镇企业错失发展和盈利机会。(2)存货和应收款项所占比重过大,且增幅居高不下,加剧乡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短缺和资金来源的紧张。由于债权约束较软、信用制度较不健全,甚至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结构,客观存在“赖帐机制”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应收款项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回收期较长,因而,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存货和应收款项所占比重过大,必然会加剧乡镇企业用于经常性周转的流动资金短缺和周转困难。(3)资产结构与资金来源结构严重错位,资产质量状况总体不佳,导致乡镇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低下,财务风险增加,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严峻变化,乡镇企业利用市场机会的能力,将可能被巨大的偿债负担所冲减,从而使其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减弱。(4)长期过度依赖高比例的负债经营,妨碍了乡镇企业资金来源的顺利增长,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由超常规增长向常规增长的转变,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下降和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降低,以及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乡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表现相对恶化。因此,乡镇企业比较理想的资产负债率上限,应该降低,而实际上,从总体和平均意义上讲,乡镇企业资产负债率的现有水平过高了,企业对负债经营的依赖过度了。
(二)资金使用效率
根据徐志明等(1997)对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实证分析,苏州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呈现一种在市场发育不足下的商品信用和货币信用的过热化趋势,符合我们在前文中对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的分析。由这样的融资行为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益下降,表现在企业投资膨胀,负债过重,结构雷同和项目成功率不高等。徐志明等利用资金产值率、资金利税率等指标,论证了上述观点,即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总资金的使用效益都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三)技术进步
根据陈剑波(1999)的研究,制约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速率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的投资能否增加。由于乡镇企业制度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正在丧失,因此技术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障碍,持续5年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及亏损面的成倍扩大,要求理论界必须从根本上考虑乡镇企业的技术发展问题。分析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增长变化,投资增长急剧下降是造成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放慢,从而导致速度与效益回落的重要原因。而由于技术水平低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1996~1997两年间国家对小缫丝、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等关闭的“十五小企业”更是直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
通过上述对乡镇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融资困难及其后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镇企业技术升级慢、产品结构雷同和进入壁垒低,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恶性竞争;第二,集体产权下资金使用效益低,容易引起财务状况恶化进而导致债务问题;第三,对经济波动的抵御能力弱,资金筹集成本高。结合张军等(1999)的分析框架,乡镇企业对政府的价值已经从非改制区域靠近或已进入帕累托最优改制区域。调整对企业的收益方式,如从土地租金、回收集体资产等用来代替名义“剩余索取权”对乡村政府是有利的,于是改制对于乡村政府而言是必要的。
二、乡镇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才能与财富积累
建立在张军(1993,2001)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冯曲(2000)的研究指出,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改制可以看作经营者“赎回”自己经营才能的“卖出”型变迁。而这一制度变迁的完成需要民间资本的准备,这是“赎回”的必要条件,而乡镇企业十余年的发展和集体产权下监督的缺乏已为经营者的财富积累提供了条件。从这一意义上看,乡镇企业的改制具有可行性。另一研究(邹宜民等,1999)也指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的经营者自身也发生了嬗变,他们的经营管理才干已经今非昔比,他们手头掌握了广泛的商业网络和人才网络,以至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需要依赖他们。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取得合法地位的时代气氛中,富有企业家意识的他们渴望能大有作为,不再满足高级打工仔的地位了。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到某些家大业大的乡镇企业经营者不再把乡镇领导人放在眼中,乡镇领导人对这些企业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权威。邹宜民等还指出,经过实行多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些企业经营者手中积累了大笔承包所得的资金,这些构成了他们转变为企业家所需具备的财富积累。在客观形势允许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进行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