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出发点。除了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基础外,由不同期限国库券的市场交易价格所确定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为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息,基本能客观反映市场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预警信号。目前,我国缺乏一个发达的短期国债市场,品种不多,发行量少,未能竞价发行,没有形成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因此,应大力开发短期国债市场,一方面短期国债市场可以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照坐标,一方面还可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找到更为合适的出路,同时能为国家筹集最大化的建设资金,解决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周转。 4、加强银行自身建设。中央银行应当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利率的调控上,既有必要规定市场短期利率的上限和下限,更有必要灵活地调整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利率,时而使它们成为惩罚利率,时而也可以使它成为优惠利率,总之使其成为市场利率的基准。要增加利率的档次,使之同融资的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差异相适应。要强化利率的约束性,如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一律按活期存款计息,逾期贷款的利率要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要提高业务操作素质,进一步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并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培养驾驭市场的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具体表现为:⑴对利率进行频繁的小幅调整;⑵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成为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目标利率;⑶适时开放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成本、期限、风险、市场供求等因素自行决定,中央银行只通过再贴现率调整,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间接调控;⑷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中央银行只规定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商业银行以此为基础制定各档次期限的利率。 (三)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对策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改革孕育着机遇,也蕴藏着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给一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金融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做到有备而行。 (1)利率水平升高蕴藏的风险。从一般规律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为资金短缺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通常是利率水平的持续升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很难例外。利率水平升高蕴藏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筹资成本增加,导致投资规模减少。筹资成本增加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筹资成本增加,将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减少其投资规模;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发行债券的成本增加,将增加政府财政的负担,导致政府基础设施可投资金的减少。二是超高利率吸引外汇过度流入,引起通货膨胀,造成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经济、金融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其特殊性,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不会出现利率水平升高的现象,即使出现利率水平升高的现象也不会导致外汇过度流入和投资规模的减少。这是因为:首先,虽然我国从总体上来说属于资金短缺国家,但我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相当稳定,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长期居高不下,我国的资金短缺程度没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严重。其次,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状况是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我们所主要担心的是通货紧缩趋势和投资需求不足;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出现利率水平升高的现象。再次,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兑换还处于管制状态,即使少量外部金融资本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国内金融市场,其规模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十多万亿元人民币金融资产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冲击可以忽略不计。最后,经验证明,我国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小,企业投资不会因利率升高而出现过度减少。至于利率市场波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加大、金融企业的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等,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技术和完善内部管理来防范。 (2)价格制定权蕴藏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只有贷款与不贷款的权利。而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有了两大权利,即贷与不贷款的权利和贷款价格制定的权利。这时,在金融机构中有可能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和借机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而不是真正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这就蕴藏着金融腐败的风险。但话说回来,目前,由于银行国有,投资主体单一,在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和银行竞争局面尚未建立起来之前,这种腐败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只不过利率市场化以后,其表现得更直接、更表面。故此,我们不能因此而推迟或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3)企业高利率借款蕴藏着债务风险。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近年来,我国出现银行“惜贷”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之所以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是企业效益不好,银行觉得风险太大。而高风险就应当有相应的收益与之匹配。这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很难做到,所以银行不愿冒险。一旦利率放开,银行就有可能冒着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国有企业和部分其他企业本着借了款不想还的思想,势必会利用银行赚取高收益的心理以高利率争取贷款。这一过程本身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进一步增加。诚然,在目前银行普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大背景下,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小。 (4)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蕴藏“泡沫经济”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的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银行为了获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或通过参股、控股的等种种形式和途径将信贷资金变相投进去,使信贷资金失去管制,这就可能导致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股价和房价的飚升,把一国经济推向泡沫化。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均出现过“泡沫经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引以为戒。 (5)银行过度竞争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在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垄断地位的情况下,放开贷款利率有可能形成博弈论上的高利率“纳什均衡”——谁降利率谁吃亏,从而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这种状况不利于金融市场建设。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改革。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如采取“激进型”的开放模式,在各种条件不具备时仓促行事,势必会加大改革成本,增大金融风险,甚至可能会导致改革的失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并不健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和经验也非常有限。所以,很难在短期内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各项前提条件,采取“渐进型”的开放模式无疑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当然,等到所有条件都全面具备时在放开利率的做法也过于保守,这种战略会降低金融风险,但同时也会延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应伴随着各种条件的准备和逐渐形成,采取以下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建立统一有序的同业拆借市场,促使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选择同业拆借市场作为突破口。近年来,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的松散性、分割性和区域性。而且,同业拆借市场与其他货币市场(如国债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还未形成相互联系和有机运行的整体。我们应在现有资金市场的基础上组建同业拆借市场组织体系。首先,各商业银行可分别设立一家同业拆借中介机构,来负责系统内横向资金余缺的调剂。其次,建立全国资金融通中心,进行跨系统、跨地区的资金余缺调剂,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提供报价、咨询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