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外资机构还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之中,从而达到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最终目的: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掌控经济命脉,影响政治。 二、金融企业过度引入外资,意味着中国财富滚滚外流 正如前文所述,外资入股参股中国的金融企业,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中国的资源和财富。交通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46.05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则亏损19.05亿元人民币;税前利润68.8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73.5%.按此估计,汇丰银行今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汇丰入股以及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交通银行怎么一下子从亏损19亿元多的丑小鸭变成了盈利46亿元的金凤凰了呢?难道是汇丰入股及境外上市发挥了点石成金的特异功能吗?当然不是!那是上市之前刻意的财务安排。交通银行在汇丰入股之前,已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并进行了财务重组,以使上市后有个好的财务表现。交通银行自今年6月底在港上市后,股价屡创新高,两个月内已上涨了近30%.这说明发行当初定价过低,按市净率定价时根本没有考虑交通银行覆盖全国中心城市与国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导致本该由国内投资者享有的无形财富白白地被外资瓜分了。又如,汇丰银行2001年以每股2.49元人民币的低价入股某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该银行8%的股份。再如,某外资基金管理公司欲增持某国内基金管理公司股权至49%,累计投资4900万元,外方董事预计五年以后管理资产可达千亿以上,每年分红可达6亿元以上。 从主权国家的角度分析,外资是以虚拟的货币符号换取中国金融企业现实的股权甚至控制权,并分走巨额财富。其中的真实游戏过程是:外资投入内地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美元或其它外币,而这些仅仅是代表财富的符号,外资并没有动用实际的物质资源。商业银行的外币资本金并不能用来放贷款,只能用于境外国债投资等,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获得很低的利息回报。以高盛当年购买平安保险为例,中国以高收益的保险股权为代价换来的美元,这部分美元又重新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美国仅仅支付了很低的国债利息。在美元完成一次中国之旅之后回到了美国,同时带走了中国金融业的股权。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分别以3500万美元投资平安保险11年共获得了9.7亿美元的回报,但我们取得的3500万美元资本金买成美国国债,11年只能取得大约2000万美元的收益。 我国在股票二级市场给予QFII的投资额度迄今仅有100亿美元,但是,在股票私募市场仅中国银行一家就给予了62亿美元的额度。在此我们姑且不谈未来股权投资收益,仅人民币升值一项,这62亿美金因人民币升值就可以赚取数亿美元。可见,即使要出卖股权,现在也不是合适的时间窗。如果在现阶段大举出售股权、引进外资,相当于协助外资机构在中国进行人民币资产的配置和布局,等到这项布局完成之后将会进一步胁迫中国政府进行人民币升值。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到位之前,中央政府应该严格限制地方和部门以出卖人民币资产的方式招商引资,尤其不能出售金融企业的股权。 三、金融企业引入外资,并非是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惟一出路 据称,金融企业大举引入外资的一个原因是:引入外资可以完善我国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提高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便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其实,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跟各地不均衡的改革和不平衡的开放甚至过度开放有关,也跟政府投资冲动有关,跟资本市场人为滞后有关,并非银行治理结构一个因素发挥作用。即使为了改善治理结构,引进外资也未必具有想象中的效果。 建立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绝对不是外资参股之后就能够形成的。当然,我们可以像出卖深圳发展银行和交通银行控股权一样出卖各个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但是,请注意,这种方式建立的不是中国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而是外国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其实,在中国,还是存在一些没有通过引进外资、没有海外上市却运作得十分成功的金融企业,比如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联。一家金融企业要真正成为一家好的企业,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要有一个责任心强、眼光远大、懂管理的金融专家型领导班子。 招商银行既没有境外战略投资者,也没有到境外上市,却是国内外公认的一家好银行。在招商银行成立以来短短的15年间,创造了足以令中国骄傲的银行业奇迹,并连续四年荣膺"世界首25家最佳资本利润率银行".中国银联同样创造了中国金融业的奇迹,保卫了中国银行卡业的经济版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托管给招商银行的管理团队,也许是一个成本和代价最小的改革。 对策 第一、金融业领导干部应树立经济主权意识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强国用于指导弱国开放市场的理论,这个理论绝对不是指导美国国会阻止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理论。在现阶段,我们需要警惕并放弃一切旨在使中国经济殖民化、拉美化的理论和政策,需要全民特别是掌控大量经济资源的领导干部树立起经济主权意识。 第二、必须认真考虑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趋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等因素,重视把握对外开放的时间和节奏 在现阶段,需要及时制止各个金融机构竞相甩卖金融企业股权的现象,避免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名,通过鼓励外资参股控股金融企业的制度和规定,主动地为外资进入内地进行人民币升值套利提供便利。 第三、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把"外资引进来战略"和"内资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本土资金"走出去"比"外资引进来"难度大得多,受到重重阻拦,因此,特别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作为对等的条件,中国汇金公司也可以入股苏格兰皇家银行10%的股份,至少应该拿到参股的权利或期权;同样,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19.9%的股份,作为对等条件,中国汇金公司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参股汇丰银行19.9%的股份,具体形式可以通过汇丰银行向中国汇金公司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来完成的。保险、证券、基金管理、信托、租赁、担保、汽车金融等等金融机构,都可以采取上述方式开展国际间的合资与合作。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这种不平等、不对等的开放策略。 第四、发展本土的投资银行,同时,鼓励本土的投资银行充当财务顾问 国内大公司、大银行的重组与合资,鼓励使用本土的智囊团。遗憾的是,国内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重要企业的合资、合作、境外上市都是聘请国外机构来承担"参谋部"的工作。迄今为止,没有听说那家金融机构的合资是聘请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内地著名投资银行来承担估值和重组的财务顾问的。如果没有使用本土的投资银行,如果靠拍脑袋决策或聘请境外机构充当财务顾问,那么,定价偏低、贱卖股权甚至自断企业前程将在所难免。 第五、通过制度创新,探索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之路 中国的金融企业可以通过"所有权保持国有、管理权民营化"的方式,以低成本的代价,建立起金融产业的治理结构。以交通银行为例,不必要以出售控股权给汇丰银行、今后每年要付出40亿元以上利润的方式来完善治理结构,而可以通过银行管理权借助市场化授权的方式来完善银行治理。 具体做法是: 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