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金融研究
   金融衍生产品与风险管理      ★★★ 【字体: 】  
金融衍生产品与风险管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1:57:13   点击数:[]    

次下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8.96%下调至1.98%,波动性较大。在市场利率方面,已形成了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回购市场、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为基础的二级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放开;国债和金融债券发行采取市场化招标方式;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理方面,改革范围不断放宽,利率风险逐步增大,如放宽县以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在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可以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等。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步升高,迫切需要通过利率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降低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与利率变动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规模看,截止2002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182295.33亿元,各项贷款总额为139436.56亿元,各类有价证券余额为34267.11,面临利率风险的资产总量很大,对利率衍生产品需求规模较高。

  从金融资产品种特点看,由于同业拆借和回购品种交易期限品种较少,且期限较短,二级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性相对较低。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固息债占比较高,期限以中长期为主,在目前利率低谷时期,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短期无风险收益,大量投资中长期债券,若未来利率上升,该种投资结构将引致很大风险,使这些金融机构对利率类衍生产品存在较强的需求。

  总体看,尽管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但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较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加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对利率衍生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三)股市衍生产品需求日趋强烈

  从股市规模看,截止2003年末,我国A股和B股累计筹资总额为8772.36亿元,市价总值为38329.13亿元,占2002年GDP的37.84%,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初具规模。随着该种风险资产的增大,对衍生产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

  我国股市波动性较高,笔者经过统计发现,自1991年发展股市以来至2003年3月,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标准差为22.13%。期间,股市震荡最大的时期是1999年5月至今,从最低1047点,直线涨至2001年的最高2242点,涨幅达114%,而后直线下跌,跌至2003年1月的1376点,跌幅近40%,而这一期间,我国GDP仍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使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中国股市的波动性之大,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例如,在1802~1975年的近200年中,纽约证券交易所月收益率标准差相当稳定,介于1.5%~8.8%之间,其中大部分时间处于3.5%~5.3%之间;1976~1991年间,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巴西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股票月收益率标准差中,除了阿根廷外,智利和台湾在15%~20%外,其他国家均低于15%,中国股市波动性位于世界前列,对能防范股市系统性风险的衍生产品提出了客观需求。尤其是随着QFII的深入实施,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的设立,理性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会迅速增加,对有效规避中国股市的高风险的衍生工具需求将迅速提升。

  从股市规范化程度看,目前存在较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股票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无法做到“同股同权”,个别股票存在大户操纵和“坐庄”现象,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股市投资风险。总体看,我国股市发展到一定规模,风险较大,对能规避股价波动的股指期货产生了较大需求。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前述分析表明,随着我国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利率和汇率等系统性风险逐步加大,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对能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与此同时,总结国外三十余年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开展国债期货失败的教训,充分考虑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性、投机性、高风险性、虚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应该认识到,只有在客观环境相对成熟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才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功能而不会产生新的或更大的金融风险。衡量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环境是否成熟的指标主要有四个,一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二是投资者结构及其风险承受能力,三是法规体系的健全程度与监管水平,四是相关现货市场成熟度,而我国投资者结构不平衡,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金融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货市场需要不断完善,总体看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环境尚不成熟。因此,尽管市场迫切期待推出衍生产品,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培育适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环境,待其相对成熟后再行推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在品种选择方面,可优先发展利率类衍生产品和股指类衍生产品,根据人民币可兑换进程逐步开展汇率类衍生产品交易;二是培育投资者方面,应尽快进行大型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的上市进程、运作机制市场化,培养对风险敏感的机构投资者群体;三是在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体系完善方面,应尽快研究制定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迅速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确保在充分发挥金融衍生产品正面作用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所产生的风险;四是在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过程中,可采取先试点、后推行,先机构投资者、后散户投资者的发展战略。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两次利用金融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比较分析

  • 下一篇文章: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及其监管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金融衍生产品与风险管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金融衍生产品与风险管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 ››经济全球化下货币危机起因应对
  •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几个问题
  • ››WTO与中国金融业
  •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
  •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
  •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模式的选择
  •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 ››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研究
  • ››金融霸权和发展中国家的防范
  • ››金融衍生产品与风险管理
  •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临控与会计...
  • ››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