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明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变时期,即由原来粗放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转向效益型、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第二,1998年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特点是民间部门投资不再跟随国有部门投资变化,融资渠道的制约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非国有部门以获得30%的信贷资金来源,却支撑了GNP增长的70%以上,国有企业依靠70%以上的信贷资金,却只有GNP增长贡献的30%,这被理论界称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则在于非国有部门利用其制度优势,在经济活动中以各种方式获得了通过国有部门没有有效利用的信贷资金,这样,才支撑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完善的市场交易是这种看不见的资金转移的主要渠道。所以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部分地是建立在国有经济的低效率基础之上的。国有经济部门的低效率性,对非国有经济部门提供了盈利机会,投资机会以及资金来源。当要求国有经济部门“三年脱困”,并加强控制后,就会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构成影响。加之,银行经营风险加大,不对国有部门放款,同时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融资渠道没有建立,这样,就进一步导致了非国有部门投资形成能力下降。这是融资渠道、融资割据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反映,因此要促进非国有部门投资增加,必须构造与其相适应的融资渠道。第三,非国有经济部门或称民间部门投资没有跟随财政投资而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民间部门的投资机会缺乏。就市场竞争能力来说,由于有制度优势,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它比国有经济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当国有经济部门出现“软预算约束”时,其开支处于无度状态,民营经济所面对的市场机遇较多,在较高的回报率的刺激下,投资进入成本较低。而当国有部门在改革的压力下,减少制度漏洞,无效开支减少时,民营经济的投资机会减少,市场前景影响投资,从而陷入投资减少——市场机会减少——投资减少的恶性循环中。加上这次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无法有效地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机会和市场预期,使得经济迟迟不能得到恢复。这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协调了各个方面的市场预期和投资状况,刺激其后的经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产业结构转型问题和供给问题。如果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带动整个产业或主导产业间的同时扩张,经济很容易摆脱衰退和萧条,而走向繁荣。而这一点正是融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相互发挥作用的领域。第四,这次经济滑坡同消费需求不足有很大关系,而其中的大部分消费不足是由未来支出不确定性增大和缺乏消费信贷的流动性短缺而造成的。金融机构扩大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消费信贷,是解决经济主体,特别是消费者,收入与支出不协调的主要途径。协调这种金融业务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的内在要求。 上述便是我们运用金融协调理论,分析经济理论界的两大热点问题,泡沫经济和通货紧缩所得出的初步性的结论,但仅此也可以看出金融协调理论的意义。事实上,运用金融协调理论,分析其他金融现象,也会得出一些新颖的观点。如美国监管制度演变中所反映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结构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对金融业稳健和效率目标的影响,实际上表明了其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是金融市场组织机构变化的内在要求,是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产物。如金融约束理论的提出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战略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产物,是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扬弃,是强调协调与适应的过度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反映,等等。 总之,金融协调理论是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变化和波动性加剧的要求,研究金融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相统一的金融理论,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扬弃”和发展。我们现在没有必要,也不想改写整个金融学,我们要做的和想做的只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基础上的前进,通过逐步探索实践已经给我们提出来的需要重新认识的理论问题,金融协调理论仅仅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