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金融协调理论:认识金融发展的新视角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1:51:04 点击数:[] ![]() |
|||||
的变化中追求其效率,它是一种协调中的效率。 金融协调的方式包括市场机制协调、计划和行政制度协调以及网络协调。市场机制协调主要指经济运行为主体根据市场的价格信息(资本市场中的利率),依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在相互竞争的市场中形成的一种协调发展。它也可以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协调。计划和行政制度协调作为市场机制协调的替代,它包括企业内部的各层组织机构的协调和政府计划手段的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依靠行政权威来进行。它可以称为“看得见的手”的协调。而网络协调是指经济网络组织理论所强调的介于市场和企业或政府之间的中间力量的协调。它是既不依靠市场机制力量,也不依靠行政权威力量的经济主体间形成的其他特殊关系和制度安排。 (三)金融协调的层次和内容 1、金融协调的层次 金融协调的层次有:金融内部协调,包括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当局、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金融与经济(宏观经济各要素、微观金融要素或全体)的协调以及金融与社会的协调。 2、金融协调的内容 金融协调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在宏观方面包括:总量协调、结构协调、区域协调、内外协调、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间的协调、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创造、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控制等问题。在微观方面包括: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协调、资产结构、银企关系、收益与风险等问题。其研究的重点是在分析金融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解决金融的所有权结构协调、金融与技术效率协调、外部性(溢出)协调、跨企业资金配置协调、跨行业资金配置协调、金融与社会环境制度协调、金融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协调、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的协调等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金融协调政策调控体系。 金融协调理论的几点初步突破金融协调理论从协调问题出发研究金融,从而使得金融成为与时间变迁相联系的有历史阶段性的金融,使金融成为处于经济生活中而又内生于经济系统中的金融,这样也就更接近于金融的本来面目。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的转移,必然带来金融理论的变革。在此,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问题来反映金融协调理论所带来的金融理论的突破。 (一)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连通和联动:泡沫经济的根源之一 现实中的货币不仅仅服务于商品市场,也服务于金融市场的交易。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越来越脱离了商品市场的制约,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自身的特有规律,这种趋势也带来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态势的显著变化。 金融市场的功能主要在于提供作为激励机制的信息和投资资源配置相关的信息。但若是金融市场的投机因素过大,就会妨碍其基本功能的发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经济理论已经表明,金融市场由于受到预期的影响,只要预期形成,它本身可以在某一区域内的任何一点达到供求均衡,而没有一个具有帕累托效率的供求均衡点。当人们预期价格上涨时,市场便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拾升价格,并强化原有的预期,直到人们的预期发生改变。而在投机性的金融市场上,非理性的投机者增多,他们对资产价格走势的判断,逐步脱离经济基本面,此时金融市场就成为凯恩斯比喻的“选美比赛”。这种选美比赛中的问题不在于预测谁最漂亮,而在于猜测裁判认为谁最漂亮。即股市中的中坚力量的预期将成为股市中的决定因素。由于金融市场中参与者构成变化,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此时,在金融市场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利用资金实力对市场操纵。拥有雄厚资金实力者,可以通过造市,诱导别人的预期,并利用散户的“从众”心理,以其预期来获取赢利,这样,资金实力成为投机性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所以,投机性金融市场的特点是对资金的追求,从而使其成为多余资金的“吸纳源”。 当经济持续发展时,就会导致金融市场上价格上涨预期的形成。此时,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成为一个连通器,资金由商品市场流向金融市场,促使金融市场价格上升。而商品市场出现资金短缺,银行体系便向其注入资金,维持商品市场购销两旺、价格平稳的局面。中央银行通过监测M2和控制商品物价水平,并没有发现超量货币供应的迹象。随着金融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资金转移更为加深,甚至于资金会溢出金融市场而进入房地产市场等投机性领域,经济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但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不能无限地偏离其基本价值的支持。当偏离越来越大时,预期反转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几乎任何信息都可能使泡沫崩溃。当泡沫崩溃的一天真的来临时,价格便会急剧下跌,金融市场发生动荡。个别获利了结的庄家大户抽款拆资,而多数客户被高位套牢,资金连通受阻,债务链发生危机,银行紧缩,信心受挫,市场低迷,经济陷入困境。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投机者对资金的过量需求会成为商品市场的冲击源,如果中央银行割裂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资金联动关系,只盯着商品市场的物价水平,并将其作为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标志,就很难控制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所以,协调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关系,将股票市场的价格纳入中央银行的监控指标,才有可能防范泡沫经济的发生。运用金融协调理论就可以正确地看出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这种连通与联动关系,摆脱现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误区。 (二)需求不足与金融协调问题 金融往往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需求的扩张和萎缩就会带来经济的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经历的经济周期,都可以看到金融政策发挥作用的痕迹。有的学者曾运用1979~1997年的实际投资增长与GNP实际增长作相关分析,从中发现,其相关系数高达79.5%,即GNP实际增长的波动的79.5%可以通过投资来解释。名义投资与名义GNP更是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99%,这说明在1979~1997年里,投资是引起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主要因素,二者波动幅度基本一致,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而且由于投资处于“饥渴”状态,投资需求非常巨大,所以投资便只受到资金可得量的制约。金融放松控制,资金可供量增加,投资便增加,GNP增长速度加快。反之,实施紧缩银根政策,控制金融,投资便会减少,GNP增长速度便会回落。所以利用金融政策,通过控制国有部门的投资,带动非国有部门投资的变化,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政策的调控目的。 但是,199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生了改变。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下降,为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改变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改变存款准备金制度,放松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控制等措施,并没有带来投资的扩张,甚至于国有部门的投资扩张也不明显。1998年下半年,政府通过启动扩张性财政政策,才使国有部门的投资大幅增加,但非国有部门投资并未跟进,最终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8%,1999年GNP仍保持回落势头。 对于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态势,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问题,对此理论界已经给了很多探讨,其中不乏有许多真知灼见;而在此,我们主要研究金融协调与经济运行的关系。第一,就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来说,虽然金融对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认为,金融并不是外在于经济的一个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内生于经济的,这也就决定了金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界已经有人指出,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它对摆脱萧条作用有限,因为经济的复苏不仅靠资金的供给,更需要对未来预期和信心的恢复。看到金融的局限性,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利用金融服务于经济。1998年以来,经济的持续滑坡,从另一个角度可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