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的58.9%。同时为改变因信贷人员少、贷款投放数量有限的问题,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实行了《非信贷岗位人员发放小额贷款办法》,鼓励非信贷人员寻找贷款投放载体,扩大信贷投放,目前已发放贷款2000多万元。其次是帮助城乡信用社联系好的信贷投放载体和中间业务,增加收入。城乡信用社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地方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较少,很难从这些部门中取得支持,我们便利用人民银行的有利条件,积极帮助其寻找好的信贷投放载体。 三、排除干扰,营造超前监管软环境 1.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一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利用各种机会向地方政府领导宣传金融政策,讲解金融知识,对可能发生的干预问题提前汇报,求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尽量避免发生干预后的直接冲突。现在凡是涉及到金融问题,地方政府都要找人民银行进行咨询。二是正确运用政府力量。有时金融机构想办的事情,单靠自己的力量根本办不到,地方政府一出面,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三是取得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支持。严格要求城乡信用社依法合规经营,坚持谁干预谁负责,谁接受干预谁受到处理的原则,使干预贷款大大减少。 2.建立银企互信关系。当前企业欠贷欠息、逃废债务不仅危及银行债权,也严重恶化了银企互惠关系,使金融机构产生“惜贷”“畏贷”心理,如果任其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莫说建立金融安全区,恐怕企业、银行的生存都成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塑企业信用观念。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对守信用的企业和地区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树立讲信用典型。二是加大对不讲信用地区和企业的制裁。从1996年底就开始组织了金融债权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通报债权管理情况,列出“逃废银行债务企业名单”,并实施联合制裁,使企业借改制之名逃废债的歪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让地方政府督促企业靠信誉生存和发展。多次向政府汇报,一再强调提高企业信用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党政领导的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加强了对失信企业的管理、督导和对企业领导任用的考察。通过以上措施,使政府和企业深刻理解了守信与失信的利害关系,金融机构与政企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来。 四、加强“窗口”指导,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水平,建好超前监管的“防火墙” 1.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优质客户。去年初,中国石化集团在财务上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控,胜利油田的中长期资金需求不再从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长期、稳定的大额户突然关了门,各商业银行措手不及,导致大量资金闲置,入存人行或上存外转,减少了盈利,从而为商业银行今后的生存埋下了隐患。对此,我行积极运用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及时引导商业银行发展新的优质客户,通过数次召集商业银行行长座谈,帮助出主意,转变“贷款盯大户”的观念,开展贷款营钳,使其充分认识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本地经济,只有重新拓展本地市场才能生存的客观现实。一年来,各商业银行新发展优质客户60余家,仅对中小企业贷款就达80多亿元。 2.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科技项目信贷投放。通过数次召开油、地、银三方通气会,请油田、地方领导介绍高科技项目发展计划,协助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对高科技项目投资的方向,加大对科技合量高、经济效益好、还款有保障的企业的信贷投放,先后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日本三洋在东营投建的科英公司、大海集团等10余家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客户关系,扩大了信贷投放。 3.积极申请再贷款,帮助农村信用社提高盈利能力。为尽快扭转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利的局面,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中心支行积极申请支农再贷款,共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65亿元,并监督各农信社将再贷款全部用于支持“三农”,从而既为农村经济注入了经济活力,又增加了农信社的盈利。 4.对信贷投放实行督查。在建议政府组建担保公司,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失信企业名单,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对贷款投放进行督查,要求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不到新增存款50%以上,将吸收资金大量上存人行的,将在其市场准入、结算、开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从而督促其扩大信贷投放,增加了经济效益。 五、积极探索超前监管规律,在非现场监管中消除隐患 为提高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防范,中心支行在夯实监管基础,营造出良好金融环境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了超前监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一是加强超前监管的研究,建立超前监管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辖内各项风险指标,进行综合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了超前监管研究领导小组,结合辖内实际情况,对超前监管的概念、内涵、指标体系、实施、考察与评价等进行了研究,制订出了《超前监管实施方案》,做到了比较全面的反映金融机构经营动向、风险动态情况,提前预测金融机构经营动向,使监管由抽象到具体。二是做好超前监管的各项工作。首先是为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经营,推出了《金融机构综合考评制度》,对金融机构实行百分制考核,作为超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是把好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关。全年共实施约见谈话55人次,建立了专职谈话档案,将谈话记录整理归档。再次是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对安全区创建进行了总体规划,制定了安全区创建标准,建立了金融安全区创建指标体系,使安全区创建工作得到量化,提高了创建工作的可操作性。最后是加强非现场监管,切实发挥预警作用。把非现场监管作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为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预警、监测、分析、信息反馈作用,着力在改进和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质量上做文章。建立了城市信用社月报制度,修改完善了《东营市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操作规程》,提高了非现场监管的规范化。认真落实《报表资料专收制度》,严格遵照非现场监管程序,对金融机构的报表资料进行分析计算、质询查证,写出监管报告,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金融监管质询书、预警通知书。并改进工作方法,将全部报表资料制成电子表格,运用计算机对监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提高非现场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对非现场监管存在的有关问题实施现场检查,真正做到了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监管成效。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的经营动向,对超指标机构及时下发《预警通知书》,按月向各行级领导提供《主要监管数据要情快报》,为行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