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惟一的竞争手段。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点已不是资金问题,而在于培育基于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对利率杠杆并不敏感。 而就银行而言,由于降低利率扩大了存货差额,银行将加速其资金周转,扩大存贷款规模。但是,随着金融企业风险约束机制不断强化,对呆账、坏账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风险责任落实到人后,银行由过去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乱贷现象转变为个人风险最小化的惜贷现象,金融机构出现强烈的紧缩趋向。因此,利率的变动对银行的贷款规模似乎促进不大。 最后,从居民个人来看,由于消费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使存款利率下调也不能促进居民的消费。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贫富差异严重。一方面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对象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口商品。另一方面,比例逐渐扩大的低收入者由于日常消费和未来预期消费(医疗、子女教育、购房等等)的压力,消费欲望也不强。同时,投资机制也不协调。投资以国家为主,主要流向也是国企。居民投资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制约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 由此可见,我国连续几次调低利率水平,希望利率下调能促进投资、从而引致消费增加和经济增长的愿望并未完全实现,利率杠杆的效应并没有人们想象的或所期望的那么大。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把遏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利率政策也的确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面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等新问题时,单纯依靠利率杠杆就有所局限了。不过我们不应由此而否认货币政策的效用,这是因为:①目前我们依据的宏观经济原理主要来源于西方经济理论,因此政策的有效性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即使货币政策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具体分析是货币政策本身的原因,还是体制的原因。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只是因为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才使得货币政策的功效打了折扣。②利率政策仅是货币政策中的一项,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还应看其他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是否发挥了作用,或者说各项操作工具是否达到了协调一致。从现实情况看,显然货币政策中的其他工具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③利率杠杆毕竟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没有央行货币政策的积极运作,那么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能更加严峻。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靠货币政策,而应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灵活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货币政策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对流动性陷阱的出现起到预防作用。 可喜的是,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已经越来越熟练,2000年的货币流动性比(M1/M2)为39.5%,为1997年来的最高。在未来的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将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