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金融研究 |
|
|||||
东亚货币合作探索及前景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8:59:58 点击数:[] ![]() |
|||||
是太明显,还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因素。根据货币互换机制,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受到攻击时,其他国家要以其自身的外汇储备进行协助,以整体的力量来对抗投机性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宏观政策的协调只是发挥一种辅助性和预备性的作用。 在货币合作的较高层次,例如对各国之间的汇率进行相对固定,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当今的开放经济时代,汇率这个变量也将对一国经济发挥重要影响。而在区内进行汇率的相对固定,则必然要求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争取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货币合作的最高层次例如“亚元区”,那就不仅仅是宏观政策的协调问题,而是需要各成员国让渡部分政策主权给超国家的区域权力机构,由这些机构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区域汇率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各国国内经济的平衡,宏观政策协调更显重要。 总之,正是通过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才能实现货币合作,也才能由低层次的货币合作向高层次的货币合作不断发展。 三、前景展望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宏观背景提出了加强和扩大区域合作的客观要求;在全球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加强和扩大本地区的区域合作才能保持本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与欧美相抗衡;在东亚诸国经济开始复苏、不断走向繁荣的形势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强区域合作,以开拓国外市场、升级产业结构,同时利用本区域的整体力量,增加和欧美谈判的筹码,争取尽可能有利的经济贸易环境,而且1997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东亚各国更加认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也就产生了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观要求。所以进行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但货币合作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包括各种不同层次的合作,而且货币合作应该处于哪一个层次基本上是由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已有的研究表明:从静态角度来看,东亚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而且还在不断地加速提高;从动态角度来看,东亚地区整体上经济冲击相关性较弱,只是存在一些“子货币区”。所以说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只能是十分初步的。货币合作的最高层次——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 不仅如此,进行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加强区域货币合作还存在一些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10+3”中既有十分发达的国家即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日本,也有很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老挝等,还有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即使是东盟10国内部,其差别亦是十分明显,例如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1996年新加坡和文莱分别为26041美元和17377美元,而越南和柬埔寨仅分别为312美元和301美元,相差六七十倍之多o.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别,各国在经济开放程度和竞争能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在接受外部援助及其附加条件方面各国政策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为扩大“10+3”合作与协调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在发展自由贸易过程中,尤其是在敏感商品和非贸易壁垒问题上难免存在分歧。 ——历史上的积怨。主要是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各国的野蛮侵略使东亚各国在心理上总是对日本心存戒惧;而日本恰恰又不愿意或者不敢承认自己的侵略历史,为此和东亚国家矛盾重重。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东亚地区第一大经济实体,本来有实力在“10十3”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加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历史的积怨使之难以成为现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威胁论”的传播也使东亚国家包括有些东盟国家对中国有些疑虑。这些都会严重干扰和阻碍“10+3”合作的扩大。 ——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10+ 3”框架里,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有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还有社会主义国家(或转轨经济国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使国家之间的隔阂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而且不同政治体制影响经济体制以及决策机制。但是为了扩大合作,必须加强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这也具有一定的困难。 ——经济结构的趋同性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在“10+3”区域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在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这必然会带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相互竞争。如果处理得当,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关键是这样的问题很难协调和处理,而且极容易产生矛盾,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根据前面的分析,现阶段组建货币区、实现统一货币这样一种高层次的货币合作是不现实的,而应该循序渐进,从最初步的低层次货币合作开始。目前,对于东亚国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防范新的危机的发生,因此建立紧急的救援安排和防止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对东亚国家尤其重要。所以在近几年现实可行而又必要的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建立区域紧急救援机制。当某个东亚国家由于国际收支困难,将会或已经出现货币危机时,其他国家将对该国提供紧急救援,减少该国的流动性困难,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或防止危机的发展和扩散。清迈协议在这个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目前,东亚地区拥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携起手来,则对抗国际投机者的力量会大大增强。而且随着更多的磋商,相互信任度也会不断提高,东亚国家在紧急救援方面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2)区域汇率安排,这属于相对较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前各国货币主要是盯住美元的,但近年来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内贸易所占比重迅速提高,如果仍然让美元在货币篮子中占据绝大部分比重,是难以保持货币稳定的。从短期来看,恢复美元本位制是一种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政策。但从长期来看,为了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东亚建立一种类似西欧国家所建立过的汇率机制(ERM)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东亚人口近2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3,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各国经济互补性强,东亚国家可从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吸收有益的经验,妥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问题和分歧,增强信任和诚意,加快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现阶段应积极着手初步的区域货币合作,比较低层次的货币合作也必将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向更高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张蕴岭:《关于东亚合作的发展前景》,《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3-4期,第21—24页。 2.陈建安:《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合作》,《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4期,第12-16页。 3.蔺乐、龚正:《关于亚洲货币基金有效性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日期,第26-29页。 4.刘红忠、戚海:《亚元诞生的现实性思考》,《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2期,第42-47页。 5.黄梅波:《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10期,第41-46页。 6.张斌:《亚洲货币基金的复活》,《当代亚大》2001年第1期,第18—24页。 7.李冬、栾雅钧:《浅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77-80页。 8.廖少廉:《东盟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制约因素》,《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第1—7页。 9.江瑞平:《东亚货币体系危机与重建背景下的日元国际化问题》,《世界经济》2000年第1期,第43—47页。 10.余永定等:《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及发展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第6-12页。 11.石广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开创我国对外经贸新格局》,《人民日报》2002年4月21日第七版。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