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摘要: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稳步推进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拟就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内容、发展状况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管制 货币市场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资金融通是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资金融通的本质就是货币资本即资金的借贷活动。货币资本借贷过程中,资金盈余者获得的收益就是货币资本的利息。利率是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其本质表现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的一个最高限度(一般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和一个最低限(一般是指贷款利率),利率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浮动或者不允许浮动,它是国家或政府出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许多国家都曾经选择或者正采取利率管制政策,试图借此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高潮。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利率市场化的着眼点是一种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形成机制,是资金价格的市场机制,社会上的资金资源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在社会上流动,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微观主体对资金需求没有扭曲,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可以较完全反映资金供求,并且影响供求。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包括几方面内容: 其一,利率决定权要由市场交易主体来确定。利率的本质是一种资金价格。定价权是市场交易双方的基本权利。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通过平等协商确定。其二, 利率结构包括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都应该由市场自发选择。 其三,资金市场上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准利率”。根据其他国家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其四,货币管理当局应当享有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权利。但政府对利率的调控应主要采用市场手段。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97 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从1998年开始,对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再贴现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的制度;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全面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1998年5月,中央银行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1999年逐渐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最高上浮可达到 30%。2000年9月,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对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并报中央银行备案。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2年3月,人民银行进一步下放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和内蒙古等8家县市级农村信用联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 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这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走到了最后一步。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利率市场化最大的任务就是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在占据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商业银行法》第3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第47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存贷款业务仍会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关键。贷款利率市场化要采取通过逐步扩大浮动幅度,再过渡到实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直至最后完全放开由市场决定的方式。目前,我国社会资金供给宽裕,银行积极争夺优质贷款客户,贷款利率在竞争中有下降趋势,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全面上升。就存款利率市场化来讲,考虑到存款利率牵涉面广、敏感性强,要采取审慎的态度。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放开存款利率容易产生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损害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真正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首先,培育和完善货币市场。我国货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目前货币市场的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较为突出,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已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长期以来对发展货币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形成了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货币市场比重相对较低,品种单一;金融商品的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国债发行量太少,且基本上由银行承购,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我国货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在发达市场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是直接参照货币市场利率并考虑到该种金融工具的供求状况和性质而在市场中形成的。然而,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定价是通过国家力量压低贷款利率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是,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普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高出幅度相当大,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这种支持的前提是利率水平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的非市场定价使货币市场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