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性和个体的原子化,而我们强调“竞争作为(知识和信息)的发现程序”(哈耶克,1969年德文版)、个体的能动性以及介于市场和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或“市民社会”的力量。我们还想在思想层面更深度爬梳作为“温州模式”之更新和扩展模式的“浙江模式”,根据以上的比较分析,我基本上认为“浙江模式”符合哈耶克扩展秩序模式或自发秩序模式的必要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我在此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供读者进一步论证:“浙江模式”很可能是“哈耶克扩展秩序模式”或“哈耶克自发秩序模式”。但是,要实现这一模式的扩展,需要回归和重续晚清时期已经出现的文化传统:即“市民社会”、“地方自治民主”、类似于韦伯“新教伦理”的伦理观等等。这一命题很可能是革命性的,也可能是大错特错的。
7.结语
本文论证了“浙江模式”的自组织经济模式本质和可扩展性、“苏南模式”的过渡性、晚清文化传统的近代化因素对我国经济诸模式的整合意义。我们还认为随着市场规范化,政府的职能需要转换(从“管理经济”到“促进经济”,从“越位”到“归位”)。我们还论述了市场秩序是可扩展的,是建立在效率、自由和平等原则基础上,而计划秩序或者干预则是扰动性的、反人性和反自由的。本文最后还提出了一个有待进一步论证的命题:“浙江模式”很可能就是“哈耶克扩展秩序模式”或“哈耶克自发秩序模式”。本文也从侧面论证了我国经济领域的“地方化”必须让位于“市场化”,论证了随着竞争的引入和加剧,企业治理结构的竞争即制度竞争将使得治理结构较差的企业更易淘汰出局或者亏损。
参考文献:
1.伯恩斯,汤姆·R ,《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
2.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年。
3.冯兴元:“嘉兴:不喜欢张扬”改制成果“——浙江经验与弗赖堡学派理论的启示”,载《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9月15日第一版。
4.冯兴元:《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历史沿革、现状、前景和经验》,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
5.哈耶克,弗里德利希·奥古斯特·冯:《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0年。
6.哈耶克,弗里德利希·奥古斯特·冯:《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
7.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方式》,山西经济出版社,太原,1996年。
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NTAS项目(编号96/0076)研究报告中译文,维藤,2000年。
8.何梦笔:“市场经济中社区的作用—理论基础、德国的经验和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在《德国秩序政策理论与实践文集》,何梦笔主编,庞健、冯兴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年。
9.胡必亮:《中国经济问题评析》,山西经济出版社,太原,1998.
10.金祥荣:“‘浙江模式’的转换与市场创新”,载《组织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杭州大学出版社,金祥荣等著,杭州,1998年。
11.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局社,长沙,1999年。
12.梁小民:〈弗莱堡学派〉,武汉出版社,武汉,1996年。
13.邱成利、冯杰:“‘苏南模式’的发展及其路径依赖”,载《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
14.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数·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5年。
15.沈怀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9期。
16.唐忠、孔祥智:《中国乡镇企业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
17.熊彼特,约瑟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年。
18.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上)”,载〈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
19.张仁寿、李红:《温州模式研究》(中国现实经济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20.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
21.赵伟:“温州力量”,载〈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1月26日,第1、3版。
22.周明生:“体制创新——面对新世纪的重大抉择”,载《中国改革》,2000年9月。
23.佐佐木信彰:《中国现阶段经济分析—来自日本的观察和评价》,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99年。
24.Hayek,F.(1968/1969):Der Wettbewerb als Entdeckungsverfahren ,in:derselbe ,Freiburger Studien -Gesammelte Aufsaetze,Tuebingen,S.249-265.
25.Krugman,Paul :The Self-Organizing Economy,Blackwell Publishers ,Cambridge/Oxford,1996.
26.Herrmann-Pillath ,Carsten:"Wirtschaftspolitische Steuerung versus institutionelleSelbstorganisation politisch-oekonomischer Systeme:Die Transformation post-sozialistischerVolkswirtschaften",in :Selbstorganisation.Jahrbuch fuer Komplexitaet in denNatur-,Sozial-und Geisteswissenschaften,Band 9,Dunker &Humblt,Berlin1998,S.333-357.
-------------------
[1]此文的主要写作思路源于作者与《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作者陈建军博士最近在浙江大学探讨的结果。特此感谢陈博士的支持和帮助。
[2]乡镇集体企业定义在此并不特别确切,但由于本文主要从产权和制度角度观察工业化模式,该定义已经足够明晰。
[3]我们在此愿意向许多仍然动辄就以"经济管理"为题大写特写的同仁提出批评。凯恩斯创造了“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 )一词,实际上是对政府行为的误导。诚然,需求管理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反周期操作和稳定经济运作的手段,但这并不能意味着政府的作用可以替代市场的作用。政府的“需求管理”作用仍应以促进市场和竞争的运作为其限度。德国人把"demand management"译为"Nachfragesteuerung “,即”需求调控“,这一译法更为贴切,更少计划或者干预色彩。如果我国教科书采用”需求调控“译法的话,政策效果可能少一些扰动性和干预性。实际上,凯恩斯本人虽则在30年代就提出其干预主义理论,但到了其晚年,他却又重新皈依自由主义。
[4]何梦笔教授是这样解释的:(1)从直觉看,转型的制度条件(不管是初始条件还是框架条件)将被认作制度变迁的独立根源,而不是简约为个体的利益和政治决策。(2)从形式看,转型可以作为一种动态系统来分析,在其中,除了外生变量(政策变量、资本配备、世界经济框架条件等)之外,还有转型的初始条件(比如计划经济的正式制度)以及各转型状态(系观察者为便于分析而分断)的特定顺序决定了当前系统的状态;(3)从分析角度看,这可能意味着,除了个体的决策和利益格局之外,还要把制度层面看作为转型过程中因果因素的独立类型;这产生自这样一种状况:制度虽然是受利益引导的个体行为的产物,但往往是往往难以躲过的约束。出于这一原因,制度无一例外地成为体制变迁的因子之一(Herrmann-Pillath,同上,第336-337页)。
[5]严格地讲,村一级管理机关不能称作为地方政府。
[6]陈建军博士最近认为,乡镇企业包括集体企业似乎更是一种民间经济力量,称之为市场资源的外在表象,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利用民间的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地方住民福利最大化的比较合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