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旦失去以粮代赈政策的支持,将很难保证不反弹。实践一再证明,在生态环境重建方面,人治远远不如天治。如果能使海原县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全面退出来,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生态恢复将在2—3年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三,行政区划调整之后,中卫市和海原县失业问题都比较突出、干部队伍过于庞大的问题。以兴仁扬黄灌区为中心辐射整个香山地区、喊叫水、下流水地区的新地开发项目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兴仁地区的开发在引资条件方面并不逊色于红寺堡,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宜早不宜迟。其四,兴仁扬灌区的开发如果能考虑对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进行整村、甚至整乡的进行搬迁,使上述地区正在实施的项目捆帮之后移地实施,将大大减少开发兴仁扬灌区所要争取国家额外投资的数量,也大大减少该项目实施的难度。 第二个大项目是:海原县的草业开发项目 应该肯定,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包括海原县在内的宁南山区生态建设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客观、公正地说,以草为业的预期效益能否在宁南山区实现令人担忧:首先,从种植规模上讲,主体草种苜蓿种植面积过于集中,品种过于单一。由于忽略了生物的多样性规律,近年来苜蓿双梅病、疫霉病和根腐病已开始在宁南山区出现,一旦大面积感染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次,宁南山区地区至今没有一个规模的牧草种子培育基地。种子市场流通混乱,品种比较乱,且大多不纯。农民种植技术过于粗糙,机械化作业水平太低,其他方面的技术投入严重不足,种植出来的牧草品质普遍较差,产量大多较低,使该地区苜蓿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大打折扣。第三,草产品的品牌创造已经落后了一大步。无论是苜蓿的草段、草粉、草捆、草粒还是草种都没有像样的品牌,更谈不上有名牌。产业链太短,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可靠性不强,不管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成为影响整体产业发展的肠梗阻。 有关方面都已认为,海原县在种草方面所做的工作已走在了宁南山区各县的前面,单从苜蓿的种植面积上来看,海原县已经成了一个草业大县,但真正意义上的草业大县地位不能单凭种植规模来确定,也就是说仅有种草面积是不够的,而是必须要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强化产业地位来显现。海原县应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注重适地苜蓿的生物学特性的掌握,注重苜蓿良种繁育技术的运用,注重苜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注重苜蓿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注重制定合理的苜蓿收获制度的建立,注重苜蓿的加工、贮藏技术、苜蓿产品的利用技术运用,注重研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苜蓿生产的合理筹划与管理。这些内容似乎很多,但要做到并不难,因为有些技术已开始利用,现在需要的是进行总结;有些技术已有了运用的基础,现在需要的是进行提升;有些技术已有了实施运用的外部条件,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实施的力度。如果在这些方面再能加一把劲,海原县苜蓿种植不仅将能种出规模来,而且还将种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含量来,种出优质品牌来,种出比较先进的经营理念来,种出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种出国内类似地区所需要的新经验来,甚至会种出新型的干群关系来。如果真能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预言:草将在海原县真正成业,海原县将成为中卫市的草业基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卫市的“皇家草场”,海原县将成为宁夏乃至中国西部有实力的草业大县,成为全国以草为业的样板,草业在其它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的支持下,将为海原县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第三个大项目是:旱作农业技术开发项目 近年在我国北方较为成熟的旱作农业技术开发项目较多,如:抗旱耕作技术、抗旱地表覆盖技术、抗旱与施肥技术、抗旱与稀土使用技术、旱作农业高产栽培技术,秸秆整秆覆盖加保持性耕作技术、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旱地地膜小麦覆膜穴播技术和农业化学抗旱技术等。这些技术之所以在海原县等到地推而不广,主要原因是在广种薄收现状下,群众运用这些技术在精力上很难得到保证。现在由于大面积退耕种草,人均承担的耕地面积更少了,如果能够进行科学的指导,山区群众精耕细作,大面积使用旱作农艺技术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如果能组织实施好旱地压砂保温种植技术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不仅将使中卫市南部山区的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有说头,有看头,甚至同样能给中卫市带来全国性乃止世界性的声誉。 第四个问题是:中卫市如何进一步开辟引资的渠道 从现状来看,中卫市要实现较高速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多种战略,培育资源,力求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特别是资金的积累与吸引。中卫的发展主要要靠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加)拉动。但是,中卫资金紧缺,投资不足的现实已无法回避。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卫的充分就业、科学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城市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但从筹集资金的渠道来看,中卫筹集资金能力不足,自筹资金能力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卫的地方财政实力还非常弱小,无论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经济水平相当的兄弟市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政府机构庞大,吃财政饭的人数众多,基本上是一个“吃饭”财政。除去维持中卫政府系统的日常开支和维护现有公益事业的支出,能作为投资的资金总量极小。其二,中卫市属企业的自我积累慢。中卫的各种企业赢利都极为有限,按我国的有关税法推算,市属大部分企业赢利空间有限。其三,金融市场对中卫市的支持不够。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轮子是金融市场。在股票市场上,中卫的上市公司只有一家,且规模不大,吸收市场资金较少。缺乏金融市场的支持,使中卫的资金筹集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渠道。 那么中卫市如何进一步开辟引资的渠道呢? 目前中卫面临着入世后各地开放力度相继加大、引资竞争趋于激烈,加上中卫本身引资的效应还没有完全形成,吸引外资的优势尚没有被外界所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像以前那样全面开花吸引投资的做法已不能适合形势。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卫市吸引外资的总量明显落后于银川、石嘴山、吴忠市等市及周边同类城市。吸引的外资中很多资金是增资形式,既是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利润再投资,从资金数目来看以中小项目为主,并主要集中在建材业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中卫市总体上的经济发展活力仍立足于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如果凭任由市场自由发展是很难再上台阶了,所以充分规划、引导、扶持大项目,是今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的必要举措。 中卫要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现实选择是,必须首先构建好引资平台。要通过精心策划和有力的宣传昭显中卫市的优势和潜力,要设法邀请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在中卫来进行项目规划,通过着力打造标志性项目,以好的规划,好的大项目和可行、可信的理由设法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中卫市发展。精明的企业家大多都是政治家,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出于对能源及安全环境的考虑,国内有大量的资金正在寻求新的出路,许多大企业家也苦于没有好的大项目,权威咨询机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及港澳不少知名企业的一直很关注西部,也一直在西部寻求好的大项目。但西部地区被评为标志性的产业项目过于缺乏,知名企业要进来,都希望能做到与其企业名实相符,他们共性地要求是:项目不能太小气,建筑不能太小气,项目发展要与计划书相符。中卫市是中国西部投资的绝佳地区,中卫对自身的潜质要有足够的信心。但现在缺的就是看中卫市如何配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做好规划、确立项目。如果一旦有国内知名企业的标志性项目在中卫市落户,必然会有许多很好的知名商业企业合作网络和知名商业企业跟进,一举数得。因此,项目规划对中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