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      ★★★ 【字体: 】  
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9:28   点击数:[]    

三、铁路与石家庄的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

 

石家庄铁路运输业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使石家庄形成了明显的人流与物流集聚效应,职业日益丰富,就业需求量大,外来人口日益增长,工商业日见繁荣,街市也不断扩充。

如前所述,京汉铁路未通前,石家庄仅有三四十户农民。1903年,京汉铁路通到这里,“始渐有商民来往”,一些商人开始在石家庄暂居;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石家庄之地位益形重要”,“商贾云集”,新的行业不断出现,本地人不能适应要求,于是流动人口激增,固定人口也开始增加。“京汉当局鉴于石门日事发展,又于此间设车务机务工务警务四分段,并各设段长分统路务,正太又为此间之策源地,职工人员,亦多侨居。”① 1913年,石家庄居民达到200多户,1917年增至1000户,6000余人。② 1925年8月29日,石家庄和休门合并后,人口增长较快。1926年,石家庄人口约4万人(含休门镇)。6年后的1932年,人口激增至约9万人。③此后,时局的动荡使铁路时被阻断,运输量停滞,工商业一度疲软,人口增长也呈停滞趋势,1933年时,石家庄共有居民工.5万多户,人口6.3万余。④

————————

  刘哲民:《石门廿年来之回顾》(三),1932年5月5日《大公报》,第5版。

  《石家庄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1926年9月25日;白眉初:《中

    华民国省区全志》第1编第2卷《直隶省志》,第45页。这一时期石家庄的人口数

    量,还有19n年已约万人之说,见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248页;张瑞

    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第68页;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

现代城市的发展》,第225页。

  《石家庄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1926年9月25日;刘哲民:《石

    门二十年来之回顾》(一),1932年5月3日《大公报》,第5版;《石门廿年来之回

顾》(三),1932年5月5日《大公报》,第5版。原文为9万户,似有误。

  陈佩:《河北省石门市事情调查》,第l0—11页。另有资料证明石家庄1936年前的

    人口为6.3万人,见《河北省石门义务教育进行现况——一个城市义务教育实验

    之调查》,《河北月刊》第4卷第7期,1936年。1937年7月前石家庄的人口,还有

    72100人一说,参见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兴起》,《河北大学学报》1997

年第2期。

 

    铁路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石家庄人口数量的增减,还制约了其居民的职业选择和区域分布。

    铁路未通前,石家庄居民多数从事农业,铁路修通后,随着铁路转运业的发展,铁路工人、搬运工人和从事转运业的商人迅速增加。1916年时,仅道岔商人就有十二三家,1926年,“大小商户约二千余家”①。一年后,石家庄有近9000名工人,其中正太路车厂900人、帮匠600人、京汉路车厂970余人,两车厂合计有2400余名工人,占工人总数的30%。② 1933年,石家庄1.5万余户居民中,商人占2249户。1936年前,石家庄6.3万居民中,60%—70%从事工商业,30%—40%经营农业,职业结构变化极大,工商业人口开始超过农业人口。工业中以纺织、炼焦及铁路等工人居多,商业则以银钱业者与转运商人占优。同时,石家庄有6—16岁间青少年7044名,来自工人家庭者占36.4%,商人家庭者占27.4%,两者合计占63.8%。③由此可以推断,在石家庄居民的职业结构中,工商业者占多数,青壮年居多,外来移民居多。工商业者中铁路工人和转运商人,显然是与铁路直接相关,纺织工人、炼焦工人和银钱业者等,在石家庄同样是依托铁路产生并生存的职业。

————————

  《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河北工商月报》第l卷第3期,1929年1月15日;《石家

  庄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1926年9月25日。

  《各县工商调查(石家庄)》,1928年10月1日《大公报》,第8版.

  《河北省石门义务教育进行现况——一个城市义务教育实验之调查》,《河北月刊》

  第4卷第7期,1936年。

 

铁路对石家庄人口的区域分布和社区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3年,石家庄总共15006户居民中,桥西住户8204户、34751人(不含棚户);桥东及休门住户6752户、28258人(不含棚户)。1936年前,6—16岁的学龄青少年中,约46%来自桥西,约29%来自桥东,其余来自休门和栗村。由此可知:桥西人口最多,桥东次之,休门与栗村人口最少。①石家庄人口的区域分布状况,显然与铁路道岔区在桥西地区及该地商业较为繁荣有关。

    与此同时,铁路的发展也促使了石家庄街市面积的扩大,成为影响其建筑及繁荣街区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铁路兴建前,“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的描述②,是石家庄的基本空间结构。京汉及正太铁路通车后,因轨距不一,进出山西的货物必须在石家庄重新装卸。于是,路局在车站西南建立了道岔区。为方便起见,家属及商民多居住在车站以西、道岔区西北的区域,逐渐形成了相连的街市。这种带状分布的居住区,是典型的因交通因素而形成的功能社区。随着道岔区商户的日增,道岔开始南延,街市亦随之向西南扩展。由于大兴纱厂及其他工厂、煤市等多分布于车站东,街市在需求中不断东扩。“民国初年仅有车站,而北方之部分东西狭而南北长,面积约一方里有奇。”1921年前,“街市占地一方里有半,南北稍长”。③1926年,“石家庄东端已与休门镇相连,全市面积东西约八九里,南北约六七里”④。这种发展的态势,导致1925年石家庄与休门的合并,大大加速了石家庄街市的扩展。工928年,仅

————————

  陈佩:《河北省石门市事情调查》,第10页;《河北省石门义务教育进行现况——一个城市义务教育实验之调查》,《河北月刊》第4卷第7期,1936年。

  《获鹿县志》卷2,地理下。

  《石家庄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1926年9月25日;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l编第2卷《直隶省志》,第45页。该书未注明所用数据的具体时间,由于大兴纱厂建于1922年,故推断此数据的时间在1921年前。关于20世纪初期石家庄面积,尚有不足0.1平方公里之说,见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兴起》,《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石家庄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1926年9月25日。

 

石家庄(不含休门)就有街道33条,面积近4平方公里。① 1929年,为便利东北等地货物的转运,正太路局在石家庄北部建成了新道岔,街市随之向北扩展。到1932年,石门“全市南北绵亘几[乎]十余里,东西约八九公里……主要街道有大同街、升平街、同乐街、南斜街、饭市街、永庆街、西横街、南大街、南小街”等。② 1936年,石门市区面积已达10余平方公里③,近代化的城市规模初显风姿。

铁路建筑之初,石家庄的建筑多系京汉和正太路局所建。除车站外,建有正太铁路局、京汉、正太车厂和纯西式的正太饭店等,集中于桥西地区;井陉矿务局、保晋公司等也多建在桥西的铁路、工厂附近,这些建筑连同京汉、正太两路间的铁路道岔区,共同构成了石家庄街市的雏形和核心部分。相比而言,其周边区域的建筑明显较少,“所有商店栈房率皆矮小草屋,不过三十余家”,“桥东铁道之外,几无居人,间有草创者,亦不过寥寥数椽土屋而已”。④1921年时,“繁盛街市,在车站西北”。1926年时,街市中央部分为京汉、正太两路所用之地,主要街道和繁盛的大桥街和南马路街(也叫南斜街)仍在大桥西,“两车站东西对立,乘客由京汉路下车,可径至正太车站上车。站之南方为京汉正太两路之道岔,彼此互相窜贯,以便货物之过载。各货栈、转运公司及井陉、临城各矿务分局,均聚于此。”由于各工厂多建在车站东,如大兴纱厂在车站东南三里处,电灯公司、振华火柴公司、聚丰火磨

————————

  《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河北工商月报》第1卷第3期,1929年1月。

  刘哲民:《石门二十年之回顾》(一),1932年5月3日《大公报》,第5版。

  《河北省石门义务教育进行现况——一个城市义务教育实验之调查》,《河北月刊》第4卷第7期,1936年7月15日。

  刘哲民:《石门二十年之回顾》(一),1932年5月3日《大公报》,第5版。

 

面粉公司及铁工厂等均在车站东,相应的服务行业如煤店、粮店等也多数分布在大桥东至休门镇一带。①桥西、桥东地区不同行业的分别与发展,初步区分了石家庄的商业区和工业区。

    数年间,随着经济的繁荣,石家庄街市上的建筑有了长足的进步。1932年,“各洋商如洋货店、西服店、布庄、鞋店等,多建两层楼,油饰一新,辉煌交映。夜则缀以五色电灯,辉煌夺目。”②这一时期,主要繁华街道仍在桥西,除原有的大桥街和南大街外,大桥街南部的大同街、升平街、同乐街、南斜街、饭市街、永庆街、西横街、南小街也日渐繁盛。著名商场有劝业、石门两处,也像平津各处市场那样设有浮摊。这些主要街道,均铺设了石条路面。与此同时,石家庄有了面向公众的公园。南公园地处荒郊,在商人李汉青所建几亩花园的基础上,建成左右两街和铺面房屋数百间,还在空场设有魔术场、游乐场和马戏场等。③

    此外,通过对比《石家庄已成之道岔及街市图》和《1934年石门略图》,可以更直观地认识铁路在石家庄街市扩展中的地位。

    从《石家庄已成之道岔及街市图》可知,1928年时,石家庄街市为京汉、正太两铁路所分割,布局沿铁路道岔区两侧展开,以正太车站西北为中心地带。在已有的33条街道中,25条分布在道岔西北地区,8条在道岔区以东。道岔西北的桥西地区,集中了石家庄已有的大部分胡同、里和市场,桥东地区仅有大兴纺织公司等几家工厂、煤市和几条街道,井陉矿务局西南、桥东大经街以东和铁路车厂以北则多为空旷之地。④

————————

  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1编第2卷《直隶省志》,第45页;《石家庄之经济

  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l期,1926年9月25日。

  刘哲民:《石门二十年之回顾》(二),1932年5月4日《大公报》,第5版。

  刘哲民:《石门二十年之回顾》(一)、(二),1932年5月3—4日《大公报》,第5版。④  《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河北工商月报》第1卷第3期,1929年1月。

 

而从《1934年石门略图》可以看出,由于原有道岔的南延和北部新道岔的建成,街市不仅向北沿京汉线扩展,往西北沿正太线推进,而且也向西南沿京汉线伸展,街市向北、西北和西南三面同时扩展,大大拓宽了石家庄街市的面积。井陉矿务局西南、铁路车厂西北及北部地区出现了不少街区。桥东一带街市的东扩更为显著,已与休门镇连为一体。此时,石家庄的街市已由1926年时东西长、南北狭的格局,发展成为南北长、东西狭的不规则形状,形成了桥西、桥东较为均衡的局面。①

    铁路路局在石家庄的市政建设中也时有贡献。1932年初,石门总商会发函给正太路局,称“敝会为便利交通,兴修小西街马路,需用石料五百车,会经函请,贵局按半价发给车皮……兹敝会拟继续兴修阜宁路街马路,预计仍需用石料500车,恳请贵局查照前案,准予仍按半价发给车皮,以利工程而便交通。”②

铁路发展与石家庄街市扩展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正太路局极其重视石门的发展计划。《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里的《石家庄之市街计划书》指出,由于该地“各项工业及转运事业既经发达,则随工业发达之市街亦必非现时之市街所能容,此市街马路之所必须早为计也”。因此,计划在正太路支线之西铺设一条南北向的大马路,大马路以西,铺设东西向的一马路、二马路以至十马路。该计划书还指出,桥东地区街道较宽,住户不少,且为煤市所在地,仅靠一孔小桥与桥西相连,极其不便,建议挖掘隧道以缓解因铁路造成的大桥东西两侧的交通阻隔。③由于铁路在石家庄的特殊地位,制定市区发展计划时必须优先考虑铁路的因素。石家庄市区此后的发展,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一基本思路。

————————

  《1934年石门略图》,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第226页。

  《石门商会来函》,《铁路月刊》(正太线)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

  《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河北工商月报》第l卷第3期,1929年1月。

 

    综上所述,铁路对石家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关系至重,其街市是以铁路车站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扩展的,街市的中心区域和商业繁荣的街道,多分布于铁路道岔所在的桥西地区;其人口的区域分布也以桥西地区为最多,桥东地区次之,休门村最少。工商业者多居石家庄,而务农者多住休门。这一分布格局,显然是由于铁路车站及道岔区位于石家庄的缘故。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铁路枢纽地位在石家庄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考察同时期保定城市的兴衰并进行比较是必要的。

保定本是直隶省署和府治所在地。清末省府移至天津,保定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保定南关临近府河,船运可直达天津,联系频繁。京汉路初通后,由石家庄经铁路运往天津的煤和棉花等大宗货物,至保定时多改船运,“集于清苑的棉花,由铁路运津者约占十分之三,由水路运津者约占十分之七”①,转运业支撑着的保定商业一度十分繁盛,工业也有所发展。随着铁路交通日益顺畅,其运输快、运费低、运量大等优势日益明显。1933年,由石家庄经铁路运出近62万吨煤,仅有约17万吨运至保定改船运,由铁路直运丰台23万吨。1934年,天津所消费的井陉、正丰、阳泉煤,多由石家庄经正太、京汉、北宁铁路运输;1931年后,山西棉花运津时也多以铁路代替船运。②货物运输方式的变化,导致保定转运业急速下滑。1921—1934年间,保定工商业一直徘徊不前。本来,保定具有发展纺织业的优良条件,西南为棉花产区,南部的正定是棉花集散地,原料来源便利,产品经京汉、正太

————————

  曲直生:《河北棉花之出产及贩运》,第141页。

  雨初:《国有铁路各站民国二十三年商煤运输之研究》,《铁道半月刊》第6期,1936年8月1日;李洛之、聂汤谷:《天津的经济地位》,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l92页。

 

路销往山西、河南等地也很方便。然而经过权衡,多数纺纱厂还是选择设立在石家庄,主要原因就是地处铁路枢纽的石家庄,可以节省原料及成品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比仅有京汉铁路通过的保定更具有发展潜力。①

由于工商业发展的停滞,保定城市人口徘徊不前,1874年时,保定县城及四关有65700多人;1921年时有8万人,比同时期石家庄6000人多十余倍;1923年时,保定县城约有10万人,而1926年时石家庄才有4万人。但到卫932年,保定县城仅剩4.2万人,石家庄增至约9万人;远超保定。直到1935年,河北省府再次移驻保定时,其人口才回升到8.4万余人。②由于没有发达的工商业作支撑,保定城市建设的衰退之势极难改变,城建规模也变化不大。1921年前后,保定县城周长即为12里330步,城内西大街最繁盛,有第一楼市场、天华市场和振兴市场等。工926年时,周长仍是12里,仍是城内西大街最繁盛,城隍庙东南有旧物市场,东门内有菜市场,西门内旅馆很多,仅有的变化,是南关依托府河码头及铁路道岔而繁盛,西关转运业因接近火车站有所发展。1932年,保定街市仍无多少进展,

————————

  (民国)《清苑县志》(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329—332页;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1编第2卷《直隶省志》,第40页;《保定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0期,1926年9月18日;王绍年:《各县调查(清苑)》,《河北月刊》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民国)《清苑县志》(一),第202页;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1编第2卷《直  隶省志》。第40,45页;《调查清苑县报告》,《直隶自治周刊》第30期,1923年8月 12日;《保定一览》,《河北月刊》第3卷第9期,1935年。也有著作认为,保定人口在20世纪30年代有31万,与1932年保定四乡人口数相当,见杨文洵等《中国地理新志》(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49页及(民国)《清苑县志》第330页。

 

市场除鱼市、果市、菜市、炭市等外,只有天华市场、第一楼市场、济善商场等。①

    笔者认为,近代保定城市的停滞发展虽与直隶省府移津关系重大,但其转运业下滑进而导致工商业不振,特别是大量工商业者南移石家庄,保定因此失去冀中工商业的中心地位,无疑才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本为一个农田小村的石家庄,因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工商业日渐发达,人口迅速增长,街市日益扩展。原是省城和府治、只有京汉铁路通过的保定,却因转运业日渐衰落、工商业发展缓慢而人口减少,街市几无扩展,城市发展停滞不前。这一鲜明的对比,是铁路枢纽在石家庄城市迅速崛起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最好佐证。

————————

  《民国》《清苑县志》(一),第55页;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1编第2卷《直

  隶省志》,第39—40页;《保定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0期,1926年9

  月18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比较论纲

  • 下一篇文章: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