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铁路兴建后,台湾对外贸易额由1886年的800万两上升到1890年的900万两,同时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曾任台湾海关税务司的马士也说过,台湾铁路的修筑,“并非纯然为了军事的原因……而是为了有助于台北——大稻埕——艋舟甲三区合成的商业中心地的贸易,这三个地区共同构成了淡水港的贸易基础”。因此,台湾铁路虽历经艰难曲折,但其成功铺设对台湾近代化却有着积极意义,有效地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加速了台湾近代化的步伐。 刘铭传治台6年,视铁路为台湾近代化的根本措施,倾注满腔心血。他于1891年6月因病辞职回家,不久铁路经费告急,“自强要策”难以为继,台湾铁路建设只得草草宣告收工。台湾铁路建设虽然未达到预定目标,但其历史意义已超出铁路建设的本身,台湾在满清统治的二百多年里,在治理台湾和建设台湾方面,刘铭传是最成功的一位,正如郭廷以先生所言,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实不在郑成功之下。郑成功光复台湾,刘铭传保全台湾,复予以建设;近代台湾的政治、国防、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均在他手下树立下规模,奠定了基础”。刘铭传是眼界远大的台湾近代化设计师,他为台湾近代化绘制了宏伟蓝图并开创了千秋基业,其丰功伟绩当永载台湾史册。
【参考文献】 [1] 连横.台湾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寿尔.田凫号航行记[A].洋务运动丛刊(八)[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4] 李文忠公奏议[M]. [5] 福建巡抚丁日昌奏[A].洋务运动(2)[Z]. [6]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一)[Z].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Commercial Reports [M].台湾,1881. [8] 刘铭传.大潜山房诗抄[A].刘铭传.刘铭传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97. [9] 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资料专辑[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0]李政堂.宜秋馆诗词[A].台湾先贤集(八)[C].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