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      ★★★ 【字体: 】  
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8:39   点击数:[]    

溪《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在嘉道时,人可五六千,居户鳞次。……自道光丁酉、丁未叠发大水,户口漂殁,……族人逃亡者十七八,居室亦大半遭毁。过来虽生养经营四、五十六于兹,而四郊犹多残址,远不如嘉道时矣。”〔7〕又如嘉靖《休宁县志》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年)休宁“亢旱,秋收十折其八,民流徙者,不可胜计”。〔8〕

  2.大风、大雪、雨雹和地震灾害

  徽州地区这类自然灾害虽然较少发生,但是它们在局部地区所造成的破坏仍是严重的。如民国《歙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大风拔木,偃屋,压死人畜无数。”〔9〕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风雹,伤麦,拔树无算”。〔10〕清乾隆九年(1744年)“大雨雹,伤禾”。〔11〕又如嘉庆《绩溪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绩溪“大雪连四、五日,平地三尺,山中高至丈”。〔12〕据道光《徽州府志》记载,自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至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共记载徽州地区九次地震。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甲子歙、休宁、绩溪地震”。〔13〕此外,《新安志》记载,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歙县“地势倾动,波沸涌,声如雷,屋舍皆震”。〔14〕

  3.农业蝗、虫等灾和白蚁灾害

  徽州地区的农业病虫害较多,主要是蝗灾。“它们对农业的危害表现在:影响谷物播种、作物减产或绝收、导致饥荒。如民国《婺源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一年壬辰,婺源“夏五月,乡有蝗,其飞蔽天”。并且在清康熙二十二年,婺源“夏西南二乡,生小黑虫啮稻实一空,民乏食”。〔15〕

  徽州地区的白蚁种类较多,主要有土栖性和木栖性白蚁,包括散白蚁、鼻白蚁和家白蚁等。主要危害农林、堤坝和屋舍等。如民国《丰南志》记载,歙县“祠宇见存者老屋祠、大宗祠、永锡祠,……白蚁为患,恐难持久,三门外祠仅存墙圈,馀俱倾圮”。〔16〕

  4.城镇火灾

  徽州府县中火灾发生比较频繁,原因众多。既有自然因素如雷电、干旱等引起的,又有人为因素如战乱、日常生活等引起的。它们直接造成屋舍、民宅、宫室和庙宇等建筑物的破坏。如道光《徽州府志》记载,宋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徽州大火……州治谯楼、官舍、狱宇、钱帑、库务,凡十有九所,五百二十余区,延烧千五百家”。〔17〕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休宁火烧一千三百余家”。〔18〕据道光《徽州府志》统计,自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徽州共发生二十次大火,烧毁屋舍均在百余间以上。

  二、村落规划中的防灾技术措施

  徵州地区峰峦挺拔,峻岭逶迤,丘陵起伏,川泽纵横。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等山脉贯穿其中,新安江、练江、扬之水等水系支流蜿蜒于翠峰黛岭之间。在山野平畴、河谷盆地之间,乡村集镇,星罗棋布。

  徽州村落在规划选址、相地构屋时,充分体现防灾意识,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村落选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依山傍水。其中“山居十之八,水居十之二”,〔19〕营建房屋时,注重屋址周围山环水抱,随坡就势。四周环山的自然格局,有利于村落抵御山风的侵扰,减少寒流的干扰,形成有利的聚落外环境。选择临水坡地,既能方便地提供日常生活、洗涤、灌溉、航运和消防的需要,又能较好地避免或减少洪水的侵袭。如婺源龙溪俞氏家族在村落规划选址时,相中“龙溪其地负山面河,……(于是)村民依山高下,稠叠而屋以居”。〔20〕又如绩溪看“石勘头村处于环山幽谷里,云川溪由南至北穿村而过,在社前后形成20米落差。村落民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始于东晋、唐末和南宋三个时期,中原望族避难迁徙至此。然而,徽州山多、地少、人稠,并非所有的村落都能占据面水环山的有利地形。只有先期至此的家族或如汪、程等名门大族,才能占有这种地理优势。大多数徽州村落只能通过村落内部规划改造,来满足人们追求安全、稳定、舒适的居住心理的需要。村落内部规划改造,进一步体现了防灾意识。如村落内部水系的组织与改造,开圳挖塘,修河筑堤。将溪流改造成穿村绕屋而过,除了利用其灌溉、饮用、洗涤等便利之外,以缓解旱灾的缺水危险,更重要的是解决屋舍消防防火的需要。

  徽州村落大多数是聚族而居,地狭人稠,高密度居住极易造成火灾。村落水系在组织、引导和治理方面实出了防火的目的。如黟县宏村《汪氏家谱》记载,汪氏家族原居屯溪,因火灾迁居宏村。相中宏村地处羊栈河、吉阳河之滨,北枕雷岗山。明永乐元年(1403年)“引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九曲,流经十弯,串于人工池塘(月沼)……以潴内阳水而锁朝中之火”。〔21〕又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开凿数百丈水圳,扩建月沼,集资征集秧田数百亩,开辟南湖。此外,种种引水入宅的手法,也非常巧妙、新奇。如穿过式,将水圳暗道沿宅穿行,流过厨房内的小水池,掀起水池上石盖板即可用水。又如引入式,将水圳通过暗道引入宅内,沟通天井内的水池,并流过由粉墙、花厅、隔扇和空廊围合成的院落。村落在规划选址、营建和定居阶段,都突出了理水防火的思想。这些措施不但减少了屋舍火灾的损失,而且改善了村落局部小气候和居住环境,促进了家族的繁衍兴盛。

  徽州村落水口的规划,尤受宗族重视。水口一般处在村落边界的众水汇聚之处,是沟通内外的交通要道,并具备标定村落界域和防御外界入侵的功能。此处被广植乔木、点缀亭榭、构筑标志性建筑等,使村落富于园林化的情调。水口提供村落汲取丰富的水力资源,如建水椎,修河筑堤既满足村落的用水,又能防止旱涝的影响,改善区域和美化环境。
 三、抗灾技术营建活动中措施

  徽州乡土建筑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筑防灾措施的应用。这表明防灾技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和适宜性的特点。据徽州聚落遗址考证,徽州早期建筑起源于干阑式建筑。这种建筑在结构构造上有椿柱、居住层、围护结构、屋顶等,它利用椿柱支撑居住层,使其与地面之间隔离,可以适应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以及坡地、山地、平原、沼泽或河流等不同地域。人们居住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架空层上,既能抵御洪水和猛兽的袭击,又能隔断地面潮气,避开山区形成的瘴气,并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随着中原大族的迁徙至此,这种建筑形式与中原四合院形式相结合,产生了一种穿斗式木构架内天井形式的建筑。这种建筑采用木梁柱支撑、墙体围护和内天井通风采光的结构体系,单体建筑外形似一颗“方印”。由于人多地少和聚族而居的要求,民居多二、三层楼,墙体多为砖墙砌筑而成,底层外墙极少开窗。主要是由于防盗和防止山洪冲袭的原因。此外,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明代徽州府城常发生火灾,其原因是“府城中地窄民稠,楼宇若鱼鳞,然又无火墙以防御之,其至支火患无怪也”。〔22〕由此记载推测,防火墙技术的出现是不晚于明代。由于高密度的聚居,造成城镇内部空间非常拥挤。街巷窄小,民居彼此相连,一旦失火,就会蔓延成一大片。防火墙技术的应用是在屡次的火灾教训中获得的经验。它是将一宅内不同功能的两进之间的分隔墙,或不同宅之间的分隔山墙,砌筑成高出屋脊或屋檐的处理方法。它利用砖墙自身的优良的防火性能,“(外)墙垣皆砖,以备火患”。〔23〕此外,外墙在砌筑时,常采用“一顺一顶一眠”的空斗墙,并且外墙与内部木构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砖墙的外表面涂刷白垩(石灰浆),其作法“用纸筋石灰,有好时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自然明亮鉴人”。〔24〕形成四周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

  • 下一篇文章:中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作形态——关于徽州宗族“族会”的会产处置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