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总量供求,研究分品种、分季节的供求规律。在对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进行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和力度。各级政府和农牧业服务组织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农牧民提供市场信息,供农牧民决策参考,并引导农牧民千方百计开拓市场。要彻底纠正政府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思维、老办法盲目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替农牧民决策,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到市场销售遇到需求矛盾时出现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并支持农牧民开发适销对路的农畜产品,特别是名优特新产品、加工产品、鲜活产品,以利于提高效益,增加收人。 再次,要坚持把培育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作为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阿里地区共有七县,但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条件各异,调整农牧业结构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矿则矿、宜贸则贸,什么效益好就发展什么。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既有区域竞争优势,又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就阿里实际而言,务必抓住羊绒、旅游、卤虫卵、硼镁和黄金为主的优势矿产开发等特色经济的增长点,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要素向这些增长点聚集,发展具有阿里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和产品,走区域规模发展的路子,做好做活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 另外,要把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作为农牧业调整的着力点。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牧民,必须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从阿里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一是农田承包权虽落实到位,但是牧区草场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阿里七县普遍存在草场吃大锅饭现象。由于草场承包责任制未到位,有些人只使用草场,不建设草场,无限制向草场索取,只重视自身的眼前利益,不履行保护、建设草场的义务。久而久之,使有限的草场日益退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终走向生产与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广大群众长远可持续的根本利益失去保护。因此,务必将草场有偿承包制落到实处,使草场的责、权、利相统一,进一步调动群众增加草场建设投人的积极性,促进农牧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二是主要农畜产品的经营思路有待转变。农业粮食生产方面,由于当地粮食价格低下,投人与产出矛盾较大,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国家确定的有关农业保护政策在阿里失去现实意义,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牧业羊绒、羊毛等畜产品经营方面,阿里长期实行的“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对外”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集体、群众”三者的利益,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但因原始落后的单纯原料购销经营,缺乏加工增值和低附加值的产品难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最佳经济效益,难以形成企业与农牧民自愿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加之政府、企业和农牧民一直缺乏对优质山羊绒这种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的基础性投入,也影响到山羊绒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对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新的发展突破口。要进一步转变经营思路,以山羊绒加工增值为突破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与牧民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牧业”,以利益的最大化吸引牧民与企业联合,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的责任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引导和服务。同时,继续做大做强日土白绒山羊原种场、札达绵改场及革吉、改则山羊土种选育推广站、措勤紫绒选育推广站等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政府龙头企业、示范基地要积极主动向牧民提供信息、技术、生产资料和市场购销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发挥综合效益,为调整农牧业结构、寻找产业发展新路子创造条件。 (三)积极实施科教兴农、兴牡战略,进一步提高农牧区劳动者素质 阿里地区农牧业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现有水平上实现再发展再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抓科技进步的力度和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阿里农牧业和先进地区农牧业的差距,主要是农牧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低下,要缩小和消除这一差距,尽快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在农牧业科学技术引进、推广、应用和研究上有实质性的突破与作为。也就是说,未来阿里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教育和科技,希望也在教育和科技,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规模空前的能够持续地充分释放农牧民增强科学技能、农牧区增强经济活力、农牧业增产增效的新的农牧区教育和科技革命。 推进新的农牧区教育和科技革命,就是要通过扎扎实实地大力普及农牧区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扫盲教育,切实加快农牧区青壮年劳动力队伍由文盲、科盲型向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型转变,加快农牧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技术依附型转变,加快由传统的主要以人畜力为生产手段的靠天“吃饭”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向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实行人力资源优势与现代技术优势相结合的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农牧业产品由原始落后的原料供给型向加工增值、高附加值型商品经济转变,加快粗放经营、掠夺式开发向现代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为此,一要提高认识,真正把技术摆到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发展阿里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作为农牧业发展的第一大事来抓;二是要大幅度增加教育和农牧业科技投人,为农牧区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和科技研究、开发、创新及引进推广应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加强农牧业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紧紧围绕阿里优势特色农牧业,尽快在农牧业科技推广与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全地区农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大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配套服务,积极向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服务。要大力鼓励农牧业科技人员深人生产第一线,引导农牧民群众依靠科技兴农兴牧;五要强化农牧业科技教育,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掌握和运用农牧业先进技术和现代农牧业管理方式的能力。 (四)大力加强基拙设施建设,促进农牡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枚民群众实际收入水平 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阿里交通不便、能源奇缺、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已成为制约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和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为阿里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实现小康奠定必要基础。 首先,要突出重点,抓住根本。要集中力量尽快解决阿里交通、能源、通信严重滞后的问题,以结束阿里无航空、无等级公路、无电地区、无电县、无电乡和通信不畅、信息闭塞的落后历史。 其次,要紧紧围绕以农牧业为主,抓住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以水利为龙头,科技为依托,生态保护建设为重点,大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高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发展生产能力。重点要实施神山圣湖和羌塘自然保护区开发保护建设及该区域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湖泊河流保护治理建设、草原生态工程建设、人畜引水工程建设、农村移民搬迁和定居半定居配套性工程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和草场建设为核心的农牧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 另外,要积极发展小城镇,要以狮泉河镇为中心,辐射七县。通过完善功能,扩大规模,加强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的优势,积极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使小城镇成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主渠道和“蓄水池”,为农牧民增加收人开辟新路子。 (五)多渠道转移农牡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阿里农牧业“两个长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