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地方战略
   西藏投入西部开发要重新认识自身的特征      ★★★ 【字体: 】  
西藏投入西部开发要重新认识自身的特征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37:54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西藏是我国特殊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开发对西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应对西部开发,就必须重新认识西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扩大,西藏经济也必须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西藏目前的状况而言,它面临两种压力,一是来自国内东部地区的竞争压力;二是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西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上已告别了数量短缺时代,开始步入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的阶段。但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种滞后表现在很多方面。因此,了解区情,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重新认识西藏区情和特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西藏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西藏是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民族地区,面积达122.8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7%,居全国第二位。全区260多万人口中 92%是藏族。除了世居的藏族外,还居住着汉、蒙、回、纳西、怒、门巴、珞巴、?人和夏尔巴人等37个民族,它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的省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差异性最大的省区之一。由于历史上朝代更迭、民族迁徙、屯田等原因,西藏形成了以前藏——拉萨和后藏——日喀则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人口密度与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差距悬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5人,而江苏为600人左右。尤其是藏北更显突出。如那曲地区面积达38.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广东省,仅居住了36万人,而拉萨市人口则达到47万,因此,西藏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2、西藏特殊的地缘特征。西藏属中国边境地区,国境线长达3500多公里,分别与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从地理位置上看,西藏地处边缘地带没有出海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较慢,而且相邻的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亚洲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西藏经济正处在为区外地区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阶段,原材料输出的角度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边境地区已由原来的大后方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线。沿边开放使西藏传统的边贸经济和旅游经济优势日益显现出来。目前全区拥有对外通商口岸6个,边贸市场30余个,为拓展南亚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沿边开放使西藏的地位、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下,西藏也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如西藏的旅游业、藏药业、民族手工业、采矿业、建筑建材业等都预示着西藏经济已处在起飞的准备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向西部迅速扩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西藏从国内来看是处于边缘,而从亚洲来看则是腹地,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特征。

  3、物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难度较大。西藏地处亚洲腹地中心,属于高寒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生物资源:有各种植物 68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种类占全国的70%左右;矿产资源:发现矿产达99种,其中国家紧缺急需的铬铁矿,储量和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现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1] 草场资源:本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面积达124000万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0%林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林区之一,藏东南林区与云贵高原森林连成一片,察隅、米林、墨脱、波密等县,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木材储量仅次于东北小兴安岭和四川、云南的西南林区,居全国第三位。[2]这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只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优势,要使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就必须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西藏资源开发难度甚大,有的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甚至尚未启动。如矿产业,虽是西藏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矿产品的开采成本偏高,运输难度较大,开采和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较远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大量的矿产品至今仍未开采,仍处于潜在优势的状态。

  4、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西藏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力十分低下,处于“刀耕火种”的自然经济状态,工业生产几乎是零。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这 20多年来,先后建立起了电力、建材、纺织、矿产、制药等骨干企业的西藏特色工业体系,并有8家上市公司,在党中央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有利契机下,西藏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 1995 年的41.9:23.8:34.2调整到当前30.7:23.1:46.2。[3]城市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西藏的经济规模较小,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发展能力较弱,开放的力度也还不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总之,由于历史的因素、经济地理因素、生产力因素等使西藏目前的经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上。
  5、西藏人才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低,观念相对落后,从而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任何一个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素质。因为发展经济的必备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资金;三是自然资源和国民财产,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因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自然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很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成功的例子可以说明。现实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抓好教育,科教兴藏,只有这样,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但要改变西藏目前的现状(目前我区文盲率还高达23%),也非一日所能,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6、旅游资源丰富,起步晚,发展快。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热门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西藏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西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珍贵的人文景观,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它神秘的宗教色彩,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西藏的旅游业 1980年开始起步,当年接待海外游客1059人,收入 130万元。近几年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契机,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00年接待海外游客14.9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226万美元,比 1980年增长64.3倍,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振兴西藏经济的突破口和支柱产业。[4]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西藏许多旅游资源还未开发。因而,要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适当超前,并且在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使旅游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
  7、贫困人口多。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一直大于全国一般地区,西藏贫困人口在1994年达48万人,在“八七”扶贫过程中,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累计投入12.2亿元,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16亿元,社会各界、企业团体捐款捐物 1.25亿 元,先后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59个,使全区41万贫困人口甩掉了贫困帽子,基本解决温饱。[5]但是国务院在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新措施中,仍强调要尽快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所以,西藏自治区在今后工作中仍把扶贫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使全区7万贫困人口彻底走出贫困。
  8、品牌产品少,品牌意识还应加强。在21世纪到来的今天,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为品牌竞争,谁拥有一流的品牌,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品牌产品的知识含量大大提高,品牌形象价值日益突出,品牌的脆弱性和易逝性更为显著,品牌传播更为迅速,品牌的商标及其保护要求更高。西藏的产品列入国内名牌行列的甚少,主要是缺乏品牌意识。西藏要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竞争能力,必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析西藏寺院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 下一篇文章:抓住西部开发机遇促进西藏财政可持续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西藏投入西部开发要重新认识自身的特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西藏投入西部开发要重新认识自身的特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
  • ››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的个性
  • ››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转变
  • ››经济发展在于创新
  •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
  •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本节约:不同行业...
  • ››试论黑龙江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 ››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是...
  • ››西藏投入西部开发要重新认识自身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