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在抽样调查了西藏贡嘎县农牧户收入、支出及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2003年该地区农牧户收入与支出的来源、数量及结构,揭示了其构成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前期农牧户增收工作与今后发展建议。提出了该地区的农牧户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思路及农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应首先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干旱生态环境之观点。 一、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概况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和江南高山宽谷区,境内高山纵横起伏,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750m,气候属于半干旱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发育了温带半干旱河谷灌丛草原植被。气温日差较大,年较差小,冬、春寒冷多风,形成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7.2℃-8.5℃,最暖月平均气温15.5℃-17.0℃。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3190小时。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洪、风和农作物病虫害等,其中风灾最为频繁,年均大风日40天以上,集中在2-4月。年降水量370毫米左右,季节差异显著,雨季降水集中,6-9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量85%以上。高寒、干旱生态环境限制了农牧业发展,降水量不足与时空分布不均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该县区位条件优越。泽当镇至拉萨市的柏油公路横贯境内,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98公里,距山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挥当97公里,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航空港——拉萨贡嘎机场位于该县。该县也是农业生产大县,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等,畜牧主要有牦牛、犏牛、黄牛、山羊、藏猪等。 二、研究方法 (一)取样及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共随机抽查了82个农牧户,取得有效样本72个,富裕户、中等户和贫困户的比例为3:4:3。根据人户调查资料,整理出农牧户收入、支出的详细情况,并录入计算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使用频数分布分析对数据按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观测量在不同水平上的分布情况,以便对数据的数量特征和观测量分布状况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使用统计软件SPS10.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内容 1、农牧户收入状况(包括现金收人和实物收入)。农牧户实物收入中自食自用部分按自治区统一价格核算,出售和交换部分按出售价格和交换价格核算。主要调查收人来源及数量。因统计不便或数量较小,农家肥、薪材等项目在以往农牧户调查中往往被忽略不计。为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地区农牧户收入现状,本次入户调查将农家肥、新材等列人统计目录,并按估计价格将其换算成收入。 2、农牧户支出状况。 主要调查本年度支出项目及数量,包括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性支出。 3、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拥有的生活及生产资料状况,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等。 (三)研究目的 详尽 掌握该地区2003年农牧户收入和支出状况,分析该年度农牧户收入与支出的现状、结构及特点,找出阻碍农牧户收入增长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本年度资料与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可为本地区制定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牧民增收策略等提供基础资料。此外,可为本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专题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三、数据分析 (一)收入状况 1、农牧户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牧业生产收入,另一类是家庭其他收入。农牧业生产收入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种植业收入,主要播种青稞、小麦、土豆、少量的油菜等;(2)养殖业收入,主要有藏鸡(肉、蛋)、藏猪等;(3)畜牧产品及其粗加工收入,主要包括鲜奶、羊毛、牛肉、羊肉、酥油、奶渣、牛羊皮、出售活牲畜等。鲜奶在畜牧业生产中一般被加工成酥油和奶渣,直接食用或出售的数量都很少;(4)其它农牧产品,主要有农家肥、薪材等。家庭其他收入主要包括:(1)个体运输收入;(2)外出打工收入;(3)工薪收入(合退休金);(4)人情收入等。 2、收入现状。人均收入3442.19元,单个农牧户收入状况:(1)小麦、青稞收入在1000~16000元不等,波动幅度很大,主要与各农户的耕地占有量相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60%以上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36.1%,比重超过80%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7%。这部分农户的增收难度大,如及时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增收空间也是很大的;(2)酥油、奶渣收入在 400~1100元不等,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为稳定,在5%~10%问波动;(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在1000~30000元不等,农户间的差异最大,主要与户主的文化程度、劳动力、思想开放程度等有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于6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1.1%,有12.5%的农户本外出打工,该项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0%;(4)农家肥和薪材等收入最为稳定,在200~600无间,占总收入比重约为3%~6%。 该地区总体情况:(1)小麦、青稞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3.46%;(2)酥油、奶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7%;(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1.8%,与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相比,这个比例略低,将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今后增收工作的关键;(4)农家肥和薪材收入的比重约为2.7%,近期随着农户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其比重将会逐步缩小;(5)其它各项零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7.34%。 3、收入性质结构。(1)第一产业收入:总收入均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农牧户约占总户数的10%,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70%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52.78%;(2)第二产业: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4O%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20.8%,比重在10%以下的有20.8%的农牧户;(3)极少数农牧户有第二产业收入,集中在小规模的粮、油、面粉加工上。 该地区总体情况。第一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并重,二者合计占总收入的93.15%,第二产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85%。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约占总收入的31.81%。 4、纯收入及现金收入状况。人均纯收入2098.87元,人均现金收入1258.39元。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运输收入、打工、出售牲畜收入、人情收入等,极少数农牧民有工薪(含退休金)。11.1%的农牧户无现金收入,其生活和生产支出中需要的现金主要靠实物或劳务交换,也有部分农户依赖于贷款或借款。5.7%的农牧户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0元,富裕户劳动力较多且文化程度较高,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体运输、商贸业及工薪。中等及贫困户劳动力少且素质不高,现金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农牧业,而运输、服务、商贸业方面的收入几乎为零。现金收人比例是农牧户获取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农牧户获取现金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统计出该地区农牧户现金收入比例为39.39%,其余均为实物收入。11.1%的农牧户收入均为实物收入,过半的农牧户实物收入比重超过70%,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购买和消费。 (二)支出状况 1、农牧户支出项目。支出项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性支出,主要花费在食品、衣着、文教、医疗保健、交通旅游、电费、其他(包括人情意外支出、洗涤用品、通讯、房子装修、家庭设备、煤气等)等;另一类是生产性支出,主要花费在肥料、种子、能源、雇工、饲料及机械投入等。 2、支出现状。单个农牧户状况: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在70~90%间波动,比重超过8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80%。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5%~20%间。恩格尔系数在50%~70%间波动。对于贫富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为富裕。根据此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