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已达小康户比重为6.94%,富裕户比重为5.56%。 从整体情况来看:人均支出1996元,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16.7%,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83.3%,恩格尔系数为52.67%。 四、农牧户收入、支出构成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特点 1、生产性支出比重较为稳定,文教、卫生等支出比重上升。农牧民对农业生产的投资虽逐年加大,但远落后于生活性支出的增长,生产性支出比重与往年持平。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衣着、文教、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支出比重也在上升。 2、收入结构基本能反映该地区的区位条件。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非农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收入性质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收入由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方向发展。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其区位优势是相符的。来朗脓产业的现金收入约占现金总收入的86.4%,有51%的农牧户的现金收入均为非农产业收入。部分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受益很大,渐渐转变观念,更主动地投入到劳务输出和个体运输等业务中。部分富裕户的示范作用,也使得其他农户积极跟进。常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33%,这个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该地区的购买力和现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由非农产业收入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兴旺发展增加了该地区商品经济的活力。非农产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劳务输出和个体运输方面,这也是今后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二)存在的问题 在本年度抽样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传统思想仍柬缚着该地区小部分农户。这些户主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保守,守着家中几亩地,仅能实现温饱。如不及时转变观念,仅靠传统农牧业来达到小康,难度很大。 2、生产性投资不足,农用机械品种少,缺乏大型农机设备。71%的农户拥有拖拉机,主要用于农牧产品的拖运和一些农业机械的动力。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部分仍靠人力,缺乏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有25%的农牧户完全依赖人力从事农业生产,仅在农忙季节雇用机械。 3、农牧民对先进农业科技和新作物品种的接受过程受阻。大田作物品种以青稞和冬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和土豆为主,蔬菜种植比例很小。牲畜大多是自然繁殖,品质较差,大部分奶牛的年产奶期约为90天左右,产奶量约为每天每头4斤。传统单一的种养方式,使得农牧业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该地区农牧业科技和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尚未渗透到各个农户,使得牲畜良种和优良作物品种的引进速度较慢。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完成科技辅导和良种推广工作。 4、生活性支出项目较少,饮食结构属温饱型。农牧民的原粮消费量较大,动物性食品和蔬菜消费量小,基本无豆制品消费。鲜奶消费量小,绝大部分被制成酥油和奶渣。人均消费水平:肉类占食品总支出的19.08%;蔬菜占食品总支出的2.86%;奶制品占食品总支出的13.14%。 5、农牧产品的市场销售率较低。90%的农户家中余粮较多,仅50%的农户销售余粮。近91%的农户饲养藏鸡(高寒地区优良品种),仅30%的农户进入市场。将农牧户家中的剩余农产品换化为现金收入,对于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 五、前期农牧户增收工作及今后发展建议 (一)当地政府根据该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重点规划了有市场潜力或市场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政府已重视从产业化角度设计项目,重视产业的带动作用。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以带动农牧户增收:以旅游中介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茄子、辣椒、白菜、萝卜等为主要品种的大棚蔬菜种植,以藏鸡(猪、羊)、牛为主的家庭养殖业等。因地制宜在部分示范村开始实施,引导该地区农牧村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今后应具体分析各农牧户收入动态,对每一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建立农牧户收入、支出档案,及时发现各农牧户增收存在的问题,并适时提出解决方案。立足于本地资源与区位条件,使每一农牧户都能有机会参与一到二项产业项目,如计划发展的黄牛改良、优质油菜、反季节蔬菜基地、养殖业(藏鸡、藏猪)等项目,以及其它开始实施的农业发展项目。 (三)长期以来,本地及附近地区的农副品市场(特另是蔬菜市场)处于供不应求、价格偏高的状况,并且产品本地供应率较低。政府可帮助农牧民树立市场观念,向周围市场特别是为拉萨市、贡嘎县城、泽当镇等地提供农副产品,并围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牧民开展劳务输出。 (四)鼓励农牧户加大生产性投资,引导农牧民生活消费多元化。 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以加大生产性投资。不定期开办商品交流会,引导农牧户购买各类家电来提高生活质量。该地区现有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项目较多,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应对其进行整合,集中部分资金建设农牧村的软环境。目前软环境建设已在小康示范村中开始实施,如定期开办文化补习班,巩固“扫盲”成果,扫除青壮年劳动力文盲,修建小型图书室、电视室、村民活动室、农业科技宣教室。 六、讨论 在内地农村,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牧户进入市场难等等一些问题,在西藏自治区贡嘎县也比较突出。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干旱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首先须考虑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此外与内地相比,经济发展的滞后,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劳作习俗,也深刻地影响着农牧业生产。而内地成功的农牧业发展经验或案例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发展仅能起参考作用,倘若照搬内地的作法,可能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增加生产成本。对于农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也须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育程度。因此,在详细调查农牧户收入、支出及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待深人研究本地区独特的农牧民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思路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以及这些专题研究的内部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沃拉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2003-2010)[R].2003:10. [2]钟祥浩.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何晓蓉、李辉霞.西藏半农半牧地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M].2003(5):65-68. [4]欧阳锋.略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A].江西社会科学[J].2000(3).82~83. [5]温晓平.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开发与青藏高原农业发展研究通过鉴定[A].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2002年02期.95. [6]孟祥林、张悦想、申淑芳.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分析[A].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E].2003.2(4).1-4. [7]邹新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A].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E].2003,.2(3).67-70.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