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80年代2100km2;90年代2460km2。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1010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总收入的3倍。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目前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km2,广西4.7万km2,再加上云南及其周边地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正在以平均每年约2500km2的速度迅速扩展,其发展速度及危害甚至超过西北的沙漠化。
上述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荒漠化现象加深了西部地区的贫困程度,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近1/2生活在荒漠化地区。人类的不合理经济行为,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最主要影响因素。 西部生态建设的战略措施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会落空。”中国西部地处我国两大江河——长江和黄河的上游,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两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为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必要前提和首要任务,也是跨世纪战略的重要目标。
1、西部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是脆弱生态环境与不合理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因此,在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必须打破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首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与经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
(1)三效益统一原则:生态建设必须与扶贫攻坚、产业开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采取任何一项生态建设措施之前,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否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只有保证粮食和资金足额到位,退耕还林还草才能顺利实施。还林还草以后又必须和林业、牧业的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生态建设的目标才不至于落空。
(2)因地制宜原则: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区间生态环境差异很大,所以,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认真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例如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草原地带,部分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退耕后应以种草为主,只有少量沟谷、阴坡适宜造林。
(3)生态补偿原则:一方面要求西部的企业和居民在搞好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环境的损失做出经济上的补偿;另一方面,对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付出的代价,中下游受益地区应该适当地分担。只有把生态建设的经济外部性成本内部化,才能保证公平,保证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2、生态建设的战略措施
西部生态建设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实施西部生态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总体规划,对于生态建设的方向、目标、步骤和措施要进行科学论证,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全国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2)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人口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认真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建设用水: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突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要加大节水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理顺水资源价格,采用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途径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用水。
(4)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要按照科学方法,做好经济、技术论证,按规划立项,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不同经济主体参与工程建设的投标。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
(5)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为了使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做出长期安排,把生态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银行要增加用于生态建设的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偿还期限。国外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要优先考虑安排生态建设项目。
其次,要研究制订一些政策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进入西部生态建设,在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有偿出让荒山使用权,鼓励和扶持企业和个人在荒山上发展经济林木,创办绿色产业。地方政府对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6)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西部生态建设必须标本兼治,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人才的培养,鼓励科研院所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围绕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各地区制定规划、设计工程等技术服务。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推广适用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技术。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