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翻身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党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早已胜利完成,第二项任务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并不能自动解决社会发育问题,文化意义上的制度环境需要长时期的改造;另外,体制环境的制约,使西藏的发展面临更加深刻的转轨困难。 社会发育迟缓是影响西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价值判断体系、组织化程度、财富观念、行为习惯和能力、心理意识等诸多方面的落后和差距,导致发展的速度缓慢、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因果关系,社会发育不良的问题不解决,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效率就不能提高。 制度也是资本,也是生产力,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就西藏发展来讲,我们必须要补上改革开放的必修课,缩小体制、制度方面的差距,创新和积累制度资本,完善制度环境,学会运用市场机制求生存谋发展。作为民族地区,西藏的改革成本要大一些,社会转型更困难一些,承担风险和挫折的能力更弱一些。因此,改革的步伐要更大,但改革的步骤和举措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改革本身要有创新。 制度资源不足,制度环境缺乏对发展的促进和保障,这是西藏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隐性制度的改良和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社会发展的成熟程度紧密关联;正式的制度安排需要政府的强力介人,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必要的。 自然环境的恶劣,人文环境的保守,制度环境的缺失,三者之间负向加强,使西藏发展环境异常严峻,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切。 三、现阶段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选择 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的目标是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对西藏来说是一次发展契机和大好机遇。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把握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涵义。发展战略决定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发展优势决定发展的路径、政策和措施。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民族地区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包括资源优势也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明显。跨越式发展要求跨过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阶段,在较短时期接近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证明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是发展的“常规现象”⑹。否则,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结果可能是发展差距拉大而不是缩小。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可以有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现象,以及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2、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技术进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突破口,要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川。首先要把跨越式发展同技术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促进生产力的质的升级和内在结构的优化;其次要实施以轻型工业、服务业代替重工业的现代化战略转变,探索立足于技术进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最后要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投人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和改造传统产业。 3、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探索适合西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的是把资源禀赋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就要大幅度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要把投人性增长转移为效率性增长即结构性增长,这也是保持西藏未来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2003年,西藏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经济结构由2002年的“三、一、二”型调整为“三、二、一”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分别为22.2%、26.1%、51.7%,这是经济发展中的新景象,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 4、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努力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优势。西藏地区范围大,地域差异明显,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方向选择上要立足“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西藏的基础产业是农牧业,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关键是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和畜牧畜群结构,在产业化上下功夫,要紧紧围绕农牧业做文章,把品种改良和产品加工增值放在突出位置,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壮大产业优势。另外,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藏生态景观、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得天独厚,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使旅游业超前发展,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5、坚持国家主导发展战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结构,增加资本在资源禀赋结构中的相对丰富程度。首先要充分抓住全国援助西藏发展的大好机遇,着眼于提高和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上面,创造发展条件,立足于长期发展。其次要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制定鼓励性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来西藏投资和创业,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引进、改进和模仿先进技术,尽快变为本地区的生产力。最后要营造好的制度环境。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制度环境至关重要。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大信息流,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 6、优先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民族自强之本。西藏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主要表现在辍学率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几方面。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要切实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使更多的人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杜绝文盲半文盲的恶性再生。西藏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育成本较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特别是农牧区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这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国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特殊政策,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少数民族子女接受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国民教育。要通过宣传引导,严格教育执法,改变农牧区部分居民不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严禁寺院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冲击和干扰。 7、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一定限度控制人口增长,减缓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其次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最后要加大投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滥垦乱伐,超载放牧,污染环境等现象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危险。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投人力度,生态环境受益区也应合理负担一部分成本。应继续做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还草和轮牧休牧工作,同时还要妥善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方式要依靠科技进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不能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 因此,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西藏资源禀赋结构和改革实践,深人把握“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世纪初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才能更加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战略和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从而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108页。 [2][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75页。 [3]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0年),民族出版社2000版,74页。 [4]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74页。 [5]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卜选自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中国民族经济统计年鉴》,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3页。 [6]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分析》,选自《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228页。 [7]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13115页。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