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问题,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调整发展战略 推进行业转移 发展战略是一个带方向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关键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等独具的优点,曾经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发展活力。然而,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传统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和“后补不济”暴露无遗,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相对弱化,长期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中沉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能否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行业转移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曾经一时声名鹊起、利润如潮而最后却千疮百孔、颓然倒下的“巨人”与始终抱着 “以战略统领市场”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咄咄逼人的旺盛态势的“烽火”,便是最富说服力的生动教材。 制定发展战略、推进行业转移既要考虑所在行业的基本特点,明析自身实力,把握市场态势,利用行业向密集化转型的成熟条件,迎合市场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表现出的强大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自身优势弥补技术差距,进而“破壳而出”。美菱集团曾受到严酷的冰箱市场饱和与需求刚性的市场挤压,在“万绿丛中几点红”的市场格局中,美菱积极跟踪技术发展前沿,不失时机地调整发展战略,在刚性的冰箱需求面上找出了一道需求“缝隙”,成为与国内其它冰箱名牌企业并驾齐驱的一朵醒目的“红花”。 (二)、加强智力资本经营 提升决策理念 中国民营企业从市场中诞生,在竞争中成长,并依赖政策支持和自身独特的机制优势,取得过长足发展。然而,中国民营企业打整体上看始终做不大做不强,并在这一特殊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复杂态势,从巨人的倾覆到爱多的销匿,从飞龙的卧坡到太阳神的落山,中国的民营企业始终未能走出昙花一现的怪圈,究其根源,关键在于智力资本的经营和决策理念的提升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适应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多数企业老板将企业的管理权、重大决策权只身独揽,把企业的发展维系于某个家族成员。这种血缘关系的管理助长了家族成员的自恃、自封,压制了非家族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抹杀了非家族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对企业必需的向心与忠诚,这样,损害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疲软、监督乏力、职员冲突、人才流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曾经强调,管理就是决策,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认为,对智力资本的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企业的决策与管理都应以激发人的工作活力做为终极目标。加强智力资本经营、提升决策理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三)、扩展融资渠道 促进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的全部生命力就在于扩展融资渠道,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多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补给不足,技术创新疲软,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自主开发和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加上民营企业普遍对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不够重视,技术人才缺乏创新动力和研发欲望。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指出“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积极扩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 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发展轨迹,走名牌战略之路,抢占新技术新产品的制高点,增强企业的开发后劲,是企业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必由之路。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以别具心裁的运筹方式集中财力力克“耐克鞋气垫系统”核心技术而长盛不衰。从1984年亏损147万元作为起点发展到“中国家电大王”的海尔始终立足发展资金的补给,以匠心独运的技术创新制度,凭借灵敏的市场触角轻松切入市场,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一条强大、灵活而又凶猛的“章鱼”称雄中国家电市场,在同实力雄厚的国外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的这种“与狼共舞”的险恶环境中独树一帜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家电奇葩。
参考文献 1、《经营战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2、《第五代管理》 李仕模编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三版 4、“买方市场下的企业行为特点研究”臧跃茹 5、“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严学军
作者简介:游贤林(1972--),男,¬ 湖南邵阳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