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大。但外资进入中国,看中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包括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股市的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等等,并非价值被低估的货币,汇率绝对不是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本项还没有开放的国家来说,储备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动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影响汇率的长期因素。短期因素的存在使得有效汇率偏离均衡汇率。但因为这些因素是短期的,对汇率的影响只是暂时的,无法掩盖汇率波动的长期趋势。典型的短期因素包括因势利导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战争、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也会对当前汇率造成负面影响。
三、 人民币汇率政策建议 1. 我国汇率走势回顾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汇率体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8年9 月27 日,人民币汇率只有官方牌价一轨。第二阶段是1988 年第四季度-1993 年底,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双轨。调剂市场汇率是市场供求力量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政府干预不多。第三阶段是1994 年汇率并轨至今94 年元旦,人民币官方牌价从5.8 飚升至8.7, 而后汇率变动不大。
2.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思路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基本意思是,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相同。比如,同一种轿车在A国卖1万美元,而在B国卖8.3万人民币,则美元兑人民币的比价为1比8.3。然而,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这个比价常常是不准确的。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A国对B国的贸易持续保持顺差,那么,A国货币就会升值,以使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保持“均衡”。然而,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汇率往往又是不够灵活的,常常不能反映这些购买力的变化。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中,除了最重要的“商品贸易”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服务贸易”。然而,由于统计上的难度和滞后性,服务贸易的内容常常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比如,如果A国公司接受B国公司的审计服务,或A国学生常常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大量出国留学,这些货币兑换需求就属于“服务贸易”的内容,同样应该列入经常项目的平衡表内。因此,“商品贸易”的状况常常不能真实反映“经常项目”的平衡。 汇率的决定是与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联的,不能指望单纯地从商品贸易的层面寻找答案。因为,在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什么问题都沉在水面下,债权人愿意延展债务,投资者也会将利润汇出暂时留在国内。而一旦经济增长滑坡,或是出现了负面的外部冲击,利润利息的汇出不可估量。 人民币终将走向自由浮动,而且早比晚好。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放开汇率管制,势必增加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这将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资本项目输出,而资本项目输出有赖于经常项目赤字,但中国的经常项目又是盈余的,这样外汇市场人民币的强势就会得以保持。如果币值一旦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势头,将会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出现经济萧条和大面积失业。
3. 几点政策建议 关于汇率政策的出发点,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从长期来说应该是升值的。好的汇率政策必定要考虑经济效率、增长和稳定的原则,必定要适应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动的具体情况。 关于货币政策自主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经济的根本需要。有关中国应当实行灵活汇率制度的讨论由来已久,其中被认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本项目的开放问题。中国的经常项目已经放开,但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灵活的汇率制度,由真实部门来决定汇率,而不是由金融交易来决定汇率,这是完全可以的。 关于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选择问题,我们认为实行灵活汇率制度的时机非常重要,一般应选择在一国经济强势的时候。对于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中国而言,越早实行灵活汇率制度,自身和贸易伙伴就会越早受益。因此,我国应采取“相机抉择”的汇率调整机制,即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汇率管制条件下的官方汇率调整的试验。主要因为,一方面,相机抉择可以将汇率升值的风险逐渐释放,以避免风险积累过大时对宏观经济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可以先看看市场、产业、贸易等方面的影响方向和深度,为以后汇率放开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积累经验和教训。最后,即使有一些不良反应,也还可以再调回去。当然,进行“汇率试验”要视宏观经济的“热度”而定,进行“汇率试验”应选在经济偏热时。因为,在经济偏热时,总需求旺盛,对进口的承接力较强。因事实上存在一定的货币贬值倾向,这将减少汇市投机的风险。也可以保持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降低资本外逃的风险。 关于外汇市场的发展,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形成并非反映了真实的货币供求,而是现实经济利益的表现。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外汇市场(如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放松外汇管制和限制。 最后,在外汇平衡方面,要兼顾总体平衡和结构平衡。
4. 如何在短期减压人民币升值 一方面,我们可以尽快确立科学的人民币币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地反驳“人民币重估论”。针对《经济学人》所称的“巨无霸指数显示人民币币值仍偏低”。我们可以选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先进的计算方法予以论证。例如,用人均收入指标作比较,“巨无霸”指数下的人民币还应该贬值。但从外汇储备的增长看,人民币显然又被轻微低估了。2002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740亿美元,2003年一季度又增加了300亿,到今年一季度储备已达到3160亿美元。中国的央行在大量购买外汇,使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保持在1∶8.27左右,如果汇率实行自由浮动,人民币肯定已经升值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重申不赞成人民币升值的几个理由: 首先,从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将会符合了外资流入的升值预期。目前,中国有大批外资流入,这些资金中无论是国外游资,还是外逃资金的回流都有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因此是“热钱”性质。当前的资金流入与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资金流入在性质上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其次,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讨论基础,就是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严重的低估现象。
参考资料:[1] 李伟群主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版 [2] 王沁;《国家外汇管理》;1999—2003年版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