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变化,80年代为1:0.67,1991-1993年则上升到1:0.9。
我们不得不承认,90年代的中国经济实际上是继续按照传统道路追求工业的高增长,工业对资源的消耗严重浪费。我国经济增长不仅粗放型特征极为明显,而且由于城乡对立的二元体制压抑了城市化进程,以及内部化金融的政府垄断、带动第三产业的能力有限,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因此只能依靠传统工业发展惯性维持增长,资源消耗必然增加。例如,日本生产每单位GNP所消耗的能源,只是我国的1/11,但如果只从工业部门看,按当年汇率折算,1985年日本每亿美元工业产值能耗为4.8万吨标准煤,我国1990年为7.3万吨标准煤,二者只差52%;可是因为其服务产业比重比我国高出一倍以上,服务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只是工业部门的1/3-1/4,所以服务产业比重大就使平均单位产值能耗大大降低了。如果用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资源产品消耗的增长速度外推到2010年,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也需要消耗10亿吨原油和3.5亿吨粗钢。
3、中国资源稀缺只能进口,对国际市场影响必然增加
改革前27年我们也是高增长,低通涨;这与近20年没有明显差别。如果要对现在的增长与过去作比,那么最大之不同,在于国际化程度。因为这20年正是国际金融资本过剩、寻找投资机会,以及日本在亚洲推行产业转移战略的阶段。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之初的1980年,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现在年进出口总值约4000亿美元(考虑走私因素),年均增长率超过GDP增长8个百分点,到“八五”期末,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到已经超过3%,经济的外向度已经超过40%。
我国是人均资源稀缺国家,下个世纪更是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缺口。我国国土面积虽占到世界的7%,可是除了煤以外,铁、铝、铜、锌等矿产资源储量比重,都低于国土面积比重,石油储量比重甚至还不到国土比重的40%。如果按人均水平计算,更是排到世界80位以后。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顶多维持在1.5亿吨,要生产3.5亿吨钢,至少需要7亿吨铁矿石,而届时铁矿石产量顶多达到4亿吨,需要进口8亿吨原油和3亿吨铁矿石。
此外,我国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宣布禁止森林采伐,如果能够实行,木材进口将在现在每年约3000万立方米的水平上提高至少1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变,到2010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需要达到450公斤,总量将达到6.3亿吨,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到2010年将减少到13亿亩,粮食总产量即使超过5.5亿吨,每年也需要有数千万吨粮食进口。
4、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对国际金融资本的需求
中国到2010年有13-14亿人口,一旦依赖世界市场,其影响绝非以往能比。
如果中国石油进口达到8亿吨,就要买走世界全部出口量的60%。如果中国粮食进口5千万吨,也要占目前世界贸易量2亿吨的1/4。目前世界每年的铁矿石出口量只有2亿吨,中国的需求量甚至超过了世界的全部出口。这将会引起世界初级产品供求不断趋于紧张。
目前中国出口额只占世界的3%,如果未来世界贸易增长率为5%,而中国为12%,到2010年中国占世界出口比重将会上升到18%,这将会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因此在未来如果继续粗放型工业化过程,我国不仅将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也必然极大地影响国际市场。
从1998年的情况看,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宣布到本世纪末全社会需要增加约1万亿美圆投资。此外,中国到2010年仅为支付8亿吨石油进口,就需要3000亿美元以上,加上各种矿产和农产品等其它进口,外汇需求将达到7500亿美元。即使我们能够象最近10年不断维持出口外向型经济发展,也要求在未来15年内,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
可是,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认为,包括中国东南沿海的出口外向型经济在内的东亚经济,已经发生危机,这实际上属于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构性危机。事实上1998年中国的出口已经明显下降。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世界范围的市场疲软不可能短期缓解。那么也就不能寄希望于继续保持过去的出口增长率。
不过,国际金融资本过剩必然“溢出”,又由于在金融危机压力下获利机会减少就更需要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因此我国的资本项目可能会保持顺差。但是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将使我们在下个世纪初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这与东南亚国家发生全面危机之前的情况相似。更何况中国经济能否通过国际贸易保证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综上所述,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之中的选择没有大的余地,只有一方面调整发展战略,追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近20年形成的区域差别,启动中西部的资源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转化。当然,这种利用大国优势的调整,需要参考“罗斯福新政”的不仅是经验。
注:本文写作中参考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国家计委王健在中国经济信息网上公布的文章,并引述了其中部分数据。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