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部门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在这一时期,得益于迅速的需求扩大与市场规模的超常增长,亏损企业的比重和亏损额趋于下降而不是增加,所以,部门利润率的下降只意味着国有部门赢利能力的总体性下降。因为竞争不仅侵蚀利润而且增进效率,所以我们才会观察到整个80年代国有工业部门的利润率下降但效率提高的发散模式。 而到了80年代末期,随着需求的移动,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变动(如集中度的提高),国有部门传统的资本形成方式开始暴露出它的体制性问题,从而导致部门赢利能力分布的急剧恶化,亏损的恶化便是赢利能力在这一时期出现结构性变动的集中反映。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部门利润率更显著的下降则主要归因于国有企业亏损的大幅度增长。不断增加的亏损企业不仅侵蚀了国有部门的利润,而且不断累积的超额生产能力和大量无效的投资还意味着国有部门的效率也开始由增进变成停滞和下降。所以,这一时期,竞争对利润率的解释作用下降,亏损指标却与利润率显著相关,成为利润率恶化的主要解释因素。 相对于社会资源结构,偏低的资本价格以及政府的干预导致了稀缺资本要素的过度投入,但廉价劳动力的吸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结果,由于资本的增长持续快于劳动的增长,导致资本的边际回报出现递减趋势。国有部门的这种资本深化在90年代中期以后显著地加速了,而在此之前,资本装备率的上升一直是缓慢的,这也是理解利润率在90年代中期以来更加恶化的重要因素,我们回归的结果也是资本-劳动比率的系数远远高于其他解释变量,是导致利润率波动最大的变量,看来,资本密集度提高抑制利润率增长的效应,远远超过了它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由此可见,要使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不再下降,或者有所提高,就需要增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贡献程度,正确进行技术选择,而不是一味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当然,所有这些创新不能主要靠各级政府从外部推动,而应把其真正变成企业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变成企业自己解决矛盾的一种途径,这样国有工业的利润率才会提高,财务绩效也才能得到改善。 附表: 年份 利润率 亏损面% 非国有比重% 外贸依存度% 资本-产出比率 资本-劳动比率(万元/人) 1980 23.2 19.17 24.03 12.62 0.43 0.37 1981 21.4 22.9 25.24 15.12 0.48 0.4 1982 20.5 20.78 25.56 14.57 0.51 0.44 1983 20.3 12.75 26.64 14.49 0.52 0.5 1984 20.8 10.2 30.91 16.75 0.53 0.56 1985 18.5 9.66 35.14 23.05 0.58 0.65 1986 15.2 13.07 37.33 25.29 0.62 0.71 1987 15 13 40.27 25.78 0.65 0.79 1988 14.8 10.91 43.2 25.6 0.67 0.86 1989 10.6 16.03 45.94 24.58 0.75 0.95 1990 4.8 27.55 45.4 29.98 0.82 1.03 1991 4.2 25.84 43.84 33.43 0.85 1.12 1992 4.9 23.36 48.48 34.24 0.84 1.21 1993 6.1 28.78 53.05 32.54 0.74 1.34 1994 5.3 30.89 62.66 43.59 1.02 1.42 1995 3.1 33.53 66.03 40.19 1.18 1.69 1996 1.7 37.7 63.68 35.55 1.11 1.8 1997 3.1 46.68 68.38 36.22 1.17 1.93 1998 1.67 42.92 71.66 34.28 1.36 2.67 参考文献 Fan,G.and W.T.Woo,1996,”State Enterprise Reform as a Source of Macroeconomic Instability: the Case of China”,Asian Economic Journal,10(3)207-224 Jefferson,G.H. and T.G.Rawski,1995,”How Industrial Reform Worked in China’s the Role of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perty Righ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d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129-156 Jefferson G., T. Rawski and Y, Zheng, “Chinese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Trends, Measurement and Recent Develep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23,146-180. 卢荻、郑毓盛,《中国工业企业财务业绩恶化趋势的现实及理论解释》 Naughton.B.1995,Growing out of the Pla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3,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王珺,《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分析》 谢千里、罗斯基和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第10-22页。 《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8,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经济年鉴》,2000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9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报告(96-97):向市场经济过度中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海航,《国有企业亏损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第33页。 张军,1998,《需求、规模效应与中国国有工业的亏损模式:一个产业组织的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 张军,2001,“中国国有部门的利润率变动模式:1978-1997”,《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第19—28页。 张军,2002,《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些发现及其解释》,《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