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足2美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确保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平目标的选择,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又要虑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可能。 (三)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受到限制的。首先受限于国内自然资源的供给水平。中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裕。中国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57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只有130~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矿产资源种类不全,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受限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机会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也可以看到,确实有若干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了由贫困国家或地区向“丰裕社会”的转变。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自然资源的总量相对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来说,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先发国家已经在世界资源分配领域“占得先机”,后发国家要想在既定的分配格局中分上“一杯羹”,不仅会加剧世界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会改变世界资源分配格局,对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构成挑战,谈何容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对国际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尽管在200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只及美国的12.5%,日本的27.5%,但国际社会已经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增长产生深深的忧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赖将继续加深。据国际能源组织发布的世界石油市场最新报告显示,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12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为35%;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日增幅将降至108万桶,中国所占比重超过 30%,届时中国将超过日本,跃居为亚洲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进口需求,必将改变世界石油资源的分配格局。其三,受制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容量。人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发展容量不是无限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超过一定限度,地球将不再宜于人类生存。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相对于其庞大的人口来说,适宜于人类的空间不足。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业已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不断加重,酸雨范围不断扩大,水体污染继续加深,湖泊富营养化继续发展,近海赤潮发生频繁,70%的城市在“垃圾”包围之中。经济发展必然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世界生态环境形势造成日益显著的影响,因而可能会受到来自世界环保主义者等方面的压力。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对于财富的追求必然是有限度的,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算起,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推进了50多年。但是,综合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未能完成。表现为:第一,虽然工业化水平较高,但是仍有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就业于第一产业;第二,虽然城市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城市化水平不到40%;第三,虽然中、高技术制造业有一定发展,但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依然占有较大份额;第四,虽然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增长的主要依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将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20年。然而,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将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背景下推进,必然受到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必须与信息化同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一阶段性要求。
(五)借鉴国际经验
与发展理念的演变相适应,对于发展的度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关注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将教育、医疗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纳入度量范畴;第三个阶段,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的扩大,国际相关组织提出了许多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或指标体系,诸如人文发展指数(HDI)、世界银行提出的国民财富计量标准、亚太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这些体系中,我们认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构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最具有借鉴意义。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比较吻合。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涉及如下方面: 1.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就业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等主题;
2.民主与法制建设——包括依法治国、基层民主、社会秩序等主题;
3.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主题;
4.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主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两者所覆盖的方面和主题不能一一对应,但是,综合起来看,两者的“交集”是非常之大的,或者说,两者的交叉重叠之处是非常多的。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经济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联合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经济”和“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前者的“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主题是后者的“社会”方面所涉及的部分主题。
当然,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六)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其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必须体现综合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各方面享受到的最低增长“红利”水平。其次,必须体现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只能是那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键指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过程。反映这一发展的指标可以多达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近年来,随着统计工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指标体系复杂化。这一方面确实提高了统计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却模糊了统计的本来意义,降低了统计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指标体系设计得过于繁杂,唯恐不够全面,有所遗漏;一种是过分看重加权指数,把含义明确、直接的指标模糊化、间接化和神秘化。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