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不断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相应的回报,这就是螺旋上升的实践式决策(Effectuation)。这种决策的标准是:关注可以承受的损失而不是预期的回报,将创业生存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创业者致力于构建战略联盟而不是仅仅关注竞争对手分析;开发由偶然而不是从现有知识中得到的机会;控制不可预期的未来而不是去预测不确定。从中可以看出,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机会的创造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
6. Gartne(r2003)等研究认为创业现象的已有研究处于两种相互对立的位置一种主流观点认为观察者存在于客观现实之外,机会等待被发现———发现的方法,认为机会的存在独立于企业家的发现。传统研究主要关注识别出允许企业家发现机会和对机会采取行动的因素。发现方法的目的在于告知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教育者如何为企业家配置允许其抓住和充分利用机会的过程。
相反,研究领域也发展了创业机会的另一个主流研究流派,采用同现实的交互作用或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制定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个体作为活动者,对周围的环境建构,重新安排,挑选和破坏———形成组织模型,基于认知背景而非认知行动。因此,这种可选择的观点认为机会是由企业家创造的,而不仅仅是发现。事实上,这种方法认为机会是社会性建构的,随着企业家而变化的。
二、对现有创业机会理论的评述
1. 共识的问题(1) 创业机会研究的主线。创业机会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构造的;信息无论是完备的,还是不对称的;创业者的个体无论是否存在差异。创业机会研究观点都认同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要素,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例如:Shane和Venkataraman(2000)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包括:①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②某些人(而非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③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创业研究应当围绕创业机会的识别、发掘、利用以及开发等活动来展开。
(2) 创业机会的潜在性。Kirzne(r1979)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系列的市场不完全(Market imperfections);Schumpeter(1943)指出,创业机会是通过把资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创造价值的一种可能性;Ardichvil(i2003)等认为,从获取预期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机会事实上意味着创业者探寻到的潜在价值(Valuesought)等。创业机会并不是一种现实的、明确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业机会的潜在性决定了创业机会的风险性。创业机会从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也是创业主体不断规避风险,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创业机会需要结合创业者和创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减少创业风险。
(3) 创业机会的过程观。不同的创业机会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Schumpeter认为创业机会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出现。企业家能够利用技术变化,经济中出现的创新来创造机会,其中企业家的个体特质,在机会创造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Venkatraman也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创业机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业个体的经验在机会创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Shane等人认为机会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其中个体的差异性在机会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在创业机会的存在性、信息的随机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都认同机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概念,创业机会的发掘和利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4) 创业机会与其他创业要素的关联性。尽管研究思路存在差别,但都普遍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的一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其他要素相联系而存在的,创业是影响创业的各种要素动态交互的作用过程。正如前文所述,存在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及市场环境相匹配;结构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主体、社会网络相匹配;构造思路认为创业机会必须和创业者、创业环境相匹配。例如,Busenitz(2003)指出,将创业者的差异、机会或组织模式孤立起来单独研究是不可能在创业研究上造就重要发现的。创业是多方面的现象,关注单一构面等于盲人摸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创业现象。Sarasvathy认为创业机会与创业者、创业的资源密切相关,机会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去更好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可能性。开发机会的资源已经存在,机会的利用和开发只是通过创业者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等。
2. 创业机会理论存在的争议
(1) 什么是创业机会。关于什么是创业机会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还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创业机会本质上是一种需求的创业机会观点,认为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而这种潜在的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
(2) 创业机会来源。对创业机会来源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是否客观存在,即创业机会是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还是存在于创业主体的构念中。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
(3) 为什么存在创业机会。为什么存在创业机会的观点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存在的原因是市场的均衡还是非均衡状态。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之所以会存在创业机会,是因为现实市场经常处在非均衡状态,这为创业机会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基础。第二种观点强调创业机会是被创造或者建构的。因为市场较难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所以存在许多创业机会。
(4) 如何发掘创业机会。关于创业机会是如何发掘的争议,首先,主要体现在创业机会是一个识别过程还是一个构造过程。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的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创业机会的发掘过程就是创业机会的创造过程。
(5) 创业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关于创业个体存在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体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如果存在差异性,是个体特质的差异还是个体认识的差异。关于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及如何分布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否完备;第二,认知机会的信息是如何分布的,即信息是随机分布的还是非随机分布的。
三、创业机会研究的若干客观性假定1. 创业机会是认识的主体在对创业的认识活动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从某一构面 (层面) 反映和解释 (揭示) 创业现象和规律的一个创业要素概念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凡是通过能动的活动,把创业(或创业机会) 这种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并结成认识关系的人,都可以视为认识的主体。主要包括创业者 (包括创业团队)、创业 (或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者、创业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员或机构等。关于认识客体界定的问题。概而言之,创业就是认识的客体。但是创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或过程,包含了太多的要素、过程、内容和层面。就其要素而言,就可以划分为创业者、创业环境、创业网络、创业资源、创业组织、创业机会、创业过程等纬度。而且不同的学者又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分类;就其对象和内容而言,可以是创业者及其行为,也可以是创业的过程,还可以是行为、过程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
认识主体正是在创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整理和重构,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从而完成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其结果之一就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