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借鉴、合作对创新活动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由此,本文认为自主创新实质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核心的各创新主体出于竞争压力和追求创新超额收益的双重动力,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创新活动具有开放性特征。
促进自主创新的国际经验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自主创新是强国之路,哪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在革命性、原创性技术的自主科技开发上领先,哪个国家就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就在于美国开发了原子能、计算机等一系列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科学的政策、制度措施保障,措施得力将使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反之,则自主创新能力徘徊不前。下面以德国、芬兰、韩国和巴西为例来探讨自主创新成功、失败的国际经验。
1.发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德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最近,一家世界权威机构在对自然和工程技术科学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科研能力以82%的得票率位居全球第二,德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极强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德国的产权制度、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保障了创造发明的个人和企业利益,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能激发人们投身于科学研究。充裕的研究经费和优越的研究条件,从而吸引和凝聚世界优秀创新人才。德国洪堡基金会与联邦科研部联合设立两项科研奖:一项是旨在奖励国内外顶尖科学家的沃尔夫冈—保尔奖,另一项是奖励杰出年轻科学家的索菲亚—克瓦雷夫斯卡亚奖。就奖金而言,它们是德国科学史上最高的奖励,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很多在国外工作的科学工作者纷纷来到德国。
德国的高校体制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宽松的研究环境。德国的高校一般采取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原则,因而校内开展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在这种机制下,德国高校都会主动到企业找课题和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企业为了自身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也在国家的支持下在高校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和提供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及相应的经费。这样,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和联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德国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进行宏观管理并进行鼓励自主创新的制度构建。
芬兰并非欧洲大国,但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连续第三年当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芬兰的自主创新体系成功之处表现为:高比例投资教育和科技研发以及通过科学园为核心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孵化高新技术。
长期以来,芬兰政府一直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芬兰政府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占第二位。在加强教育投入的同时,政府还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目前,芬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已达到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三。在研究创新产品方面,企业只需要出资2/3,政府将资助余下的1/3。在芬兰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中,科学园扮演着重要角色。芬兰的科学园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交汇点。芬兰的科学园全部建设在大学周围,通过相互参股、项目合作、成果转让与引进及进驻等多种方式,与校方实现了内在的有机融合。科学园一般是根据当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专业领域,各种项目也围绕这些优势领域展开。芬兰几乎所有大公司都要在当地科学园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加强了科学园和科研机构及当地工业界的联系,有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从芬兰1982年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开始,目前总共建立了10个科学园,分布在全国10个城市,这10个科学园完成了芬兰90%的研究工作。科学园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政府支持特色明显。科学园为进驻企业提供小部分有偿服务和大部分无偿服务,最终尽量使收支持平。
2.新兴市场国家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
韩国在凹世纪60年代还是世界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但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国家花费100多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的历程,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人均GDP达到10000多美元,其中,科技创新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韩国的自主创新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韩国科学技术处于初创时期,国家发展科技的政策主要是加大人才投资,推行各类教育;20世纪70年代针对战略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国立研究所为主的技术支援体系,主要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成了三类研发机构:理工科大学、国立研究所和大企业研究所,这时强调企业是科技振兴的主体,政府对之进行行政指导。进入新世纪,韩国提出,.要通过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成果扩散、创新系统、社会基础等5大要素的改革和创新,逐步由对发达国家“模仿、追赶型”的研发模式转变为“创新型”模式。
巴西也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比亚洲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起步大约早10年。但是,在20世纪 80年代韩国经济大发展时期,巴西遭受严重的经济混乱。以致到1993年,巴西的人均CDP还只有3 000美元,而韩国已经超过10 000美元。巴西政府根据发展和依赖理论,强调独立自主的科技发展。其特点为: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是科技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政府的研究开发资金占全国研究开发资金的大部分,研究开发成果很难用于产业发展;虽然实施了大型产业技术独立开发计划,但由于是跟随型的,致使开发落后;由于采取了鼓励引进外国资本,并不限制外资份额的产业政策,国内企业难以获取外国先进技术;本国企业在适当的进口限制下,没有强烈的技术发展需求,对研究开发投入很低。由于上述种种失误,巴西虽然早发展了10年,但由于长期形不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最终在技术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总结可知:①技术落后国家要实现科技快速发展,在于构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各创新主体间密切合作,形成自主创新的良性机制。②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政府必须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制度创新,满足创新主体的制度需求,但是政府不能代替企业的创新地位。③处于国家创新体系核心地位的是企业,它能否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并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则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④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两者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着重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跟踪模仿创新; 当经济发展进入中高级阶段时,明确自主创新的主导地位,加强基础研究,是加快本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质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压力和激励下,为获得创新的超额收益,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个人、科研及教育机构等,其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创新主体的激励度强弱有别,从而创新速度、深度和广度有极大的差别。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经济环境,只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类创新活动才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进发出来。由此,市场经济之间成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取向,下面着重分析市场经济环境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创新活动的核心地位,企业创新活动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一国或地区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成败。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有其深刻的动因,即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竞争压力迫使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