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政策、规划政策等工具引导区域经济运行。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区域战略必须体现:(1)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要求;(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3)地区之间良性竞争、充分合作的要求;(4)规划引导和市场调节结合的原则。 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依托于资源禀赋结构不同、发展功能各异的空间,借助于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服务于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的构造,既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的响应,也是对既有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它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更加协调的发展。 首先,它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将有力地促进资源和要素在国土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1)促进地区间的合理分工。我国地域广袤,各地资源丰裕程度不一,生态环境对于经济活动的承载力不同。有些地方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适宜于发展资源和环境依赖型产业;有些地方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小,不适宜发展资源和环境依赖型产业。过去由于区域主体功能不明确,各地竞相发展产出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导致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措施中,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将得以明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将引导各地形成建立在自身的资源禀赋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从而使产业区际分工更加符合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2)促进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的协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处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当中,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可以估计,这种现象还将继续下去。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优化了劳动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促进了国民产出的增长。但是,劳动力大规模地跨地区流动,也使整个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交通、人伦等方面的成本,产生了突出的负外部性。在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政策措施中,各地区在承载人口方面的功能和相应的人口政策将得以明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将引导人口在空间上的有序转移,使各地常住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相适应,消除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它的实施,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区际关系,推动各地区共容式发展。作为一个地域大国,中国的区域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不平衡有所加剧,既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出现了一些资源环境难堪发展重负、需要优化开发的区域,又依然存在着发展条件较好而发展很不充分、需要重点开发的区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地区关系的紧张,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在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政策措施中,优化开发区的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将得以明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发展机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如优化开发区的结构调整可以为重点开发区腾出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有助于各地区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 再次,它的实施,有利于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突出矛盾之一。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原因,也有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如:(1)在一些环境承载力不强、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进行了不合理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2)在一些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地区,进行了过度开发,使这些地区经济活动高度密集,超出了当地环境承载力。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除了着眼于消除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根源外,也要着眼于消除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根源。在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措施中,各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将得以明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各地区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清洁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模式,有助于稳固或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基础。 最后,它的实施,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的差距,推动发展成果的共享。让各地区居民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得以持续的重要保障。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不同的地区承担不同的功能,进行程度不同的开发。然而,由于过去没有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因而也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政制度方面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本地区居民享有不差于其他地区的公共服务,一些地区便不顾条件地增加本地的产出和财政收入。这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仅不可能保障各地区居民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按主体功能区进行空间规划,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政制度设计(如为承担生态平衡功能的限制开发地区提供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有助于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而也有助于实现区域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