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形式主义描述———所谓“多均衡”的可能性,构成了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严重挑战。
也许,关于“理性”的理解问题最终不可能有一个“如此这般”的解答。换句话说,我们只能有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的对“理性”的理解。也许,哈贝玛斯的社会交往伦理最终得以实现,人们从而可以达成对“理性”及理性行为的共识。也许,如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所见,这个被千千万万“微小叙事”的合法化撕裂了的社会,最终只能达成政治层面上的共识———容忍各种不同的伦理、文化,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的不可沟通的巨大差异。也许,如自由主义神学家们努力促成的那样,人们最终在与神的对话中达成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谅解,实现康德式的“永久和平”。也许,…
古典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会有“社会”(howissocietypossible)?正在与当代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理性”行为?融为同一个问题:做为一致性的理性是否可能?而这个问题正是“现代性问题”的转化形式(汪丁丁,1997b)。也是因为这个道理,我把这篇文章交给《社会学研究》发表,希望就这个纠缠了经济学家多年的问题就教于国内社会学家们。我相信,社会学家们,以及社会科学其它方面的学者,也同样正在受到这个问题的纠缠,如此,分离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也便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汪丁丁,1996a,“‘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经济研究》,1996年3月。
1991,“资源经济学前沿问题”,《管理世界》,1991年8月(已收入汪丁丁著《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92,“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5月。
1994,“近年来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及反思”,《经济研究》,1994年10月。
1995,“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经济研究》,1995年9月;
1996b,“产权博弈”,《经济研究》,1996年10月(两文均收入汪丁丁的文集《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96c,“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涵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秋季卷。
1997a,“回顾金融革命”,《经济研究》,1997年12月。
1997b,“知识沿时间与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经济研究》,1997年6月。
1997c,“试说‘现代性问题’”,《读书》,1997年6月;《试说“后现代性”》,《读书》即将发表。
1998,“市场社会的道德基础(通论)”,《公共论丛》,1998年即将发表。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