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比例只有26%,其他都是贩给了「有关系」的土地贩子。 这些土地贩子囤积了大量的地皮,进行「黑市」交易,谋取暴利。国土资源部还发布了一个数据:截至2003年,国家土地储备170万亩,囤积在开发商手中、没有开发的就有70万亩。每一个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致富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号称「第三轮新圈地运动」的房地产开发热造就了许多中国新富。 据预测,这次宏观调控以后,将有80%的房地产公司破产并消失。尽管近些年来中国「房价收入比」(即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目前仍高达8.34倍(实际数字肯定比这个官方数字要高),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诸国。一个只有供给,没有需求的市场绝对不会持久。目前,在不少城市上空的空气中似乎已散发著1993年房地产釜底抽薪的残酷味道,与房地产有关的人士都在战战兢兢地观望与担忧:中国房地产市场10年前的那一场「地产灾难」会否重演? 钢铁水泥等行业将形成新的银行坏帐 房地产是个产业链条相当长的行业,过去几年来,由于房地产的爆炸式增长,也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年初就被「叫停」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这三大行业的投资增速呈明显下降态势。据称,与这三个行业去年全年96.2%、113.4%和86.6%的增长速度相比,今年前5个月,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的投资分别只增长76.6%、55.3%和38%,算是标识「调控成功」。 不过上述数据玩了一个障眼法,因为这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而得出「增长速度有所降缓」的结论,其实整个行业的投资增长还是非常惊人。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钢铁投资增长96.6%,钢铁产量首次超过了2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产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2004年年第一季度,钢铁投资又增长107.2%。该报告说,截至去年,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在钢铁生产的强劲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预计到2005年底,中国钢铁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钢铁行业目前的资产负债率为46%,据央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截至2月末,电解铝、钢铁、水泥三大行业投资项目中,42%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其中30%直接来自银行贷款,另有12%通过企业自筹间接来自银行贷款。这三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在45%以上。钢铁等三大行业与中国国有银行之间的这种借贷关系,预示著这轮宏观调控,必将导致银行形成新的坏帐。 民营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 正如笔者在以前的一篇分析中所谈的那样,在这一轮经济过热中,中国的民营企业成了推动过热的一个重要角色。去年中国完成的11.7万亿元的GDP总量中,私营资本贡献率为25%左右,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相当,其他30%以上是「混合经济」(各种股份公司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另有约20%是三资企业。 中国经济多年以来平均以9%的速度高速成长,其中非国有经济贡献了六七个百分点。这次宏观调控中,中国四大银行的政策是只支持国内8家国有钢铁企业,对民营钢铁企业采用的手段是只收不贷。 时论认为,钢铁投资过热,主要是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钢铁企业成为中国舆论批判钢铁过热的靶子,南京「铁本」是宏观调控中受到清理整顿的第一个项目,据说总损失达50亿元以上。还有一些著名的民营企业,如宁波的建龙集团,上海的复星,东方希望集团刘永行电解铝项目,以及新疆的德隆,目前都处在调控的冲击波下。这些民营企业充满苦涩地抱怨「资金链断裂」带来的可怕后果,申诉著「不能只有国有企业能用银行的钱,民营企业就不能借银行的钱」。 中央与地方政府,谁将成为赢家? 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波及面远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是受需求弹性的影响,奢侈品行业及没有有效需求的行业发作得早,而生产必需品的行业发作得晚些而已。本来就已经萎靡不振的中国股市受到调控的影响,更是每下愈况。 有趣的是,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大张旗鼓地与美国争论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但这种宏观调控却真的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行为。 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之一就是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20多年来,中央政府一直面临著一个两难问题:一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迫使中央必须放权,而中央对地方政府绩效(亦即官员政绩)的评估,主要依据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各种指标,最典型的就是GDP的增长数据。而另一个是放权之后,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势力的崛起。税收分享只是博弈的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无视中央的规定非法汲取资源,按照自身的短期利益去发展经济,这就导致中国出现所谓「经济过热」现象。 从中国已经有过的几次宏观调控来看,实施调控的原因都是中央政府对经济现状不满,想通过宏观调控来形成新的利益格局。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之一就是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20多年来,中央政府一直面临著一个两难问题:一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迫使中央必须放权,而中央对地方政府绩效(亦即官员政绩)的评估,主要依据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各种指标,最典型的就是GDP的增长数据。而另一个是放权之后,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势力的崛起。税收分享只是博弈的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无视中央的规定非法汲取资源,按照自身的短期利益去发展经济,这就导致中国出现所谓「经济过热」现象。 目前这一轮宏观调控的起因是过去几年来,地方政府、企业(包括民营在内)与银行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比如大量上马一些行业可以虚饰政绩,在土地交易与银行放贷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可以中饱私囊等),联合起来「对付」中央,导致中国一些产业投资过度,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从上述产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及资金来源多来自于银行贷款来看,中国政府无论实施宏观调控与否,最终都会形成大量的银行坏账呆帐。 区别只在于,中央政府不及时实施宏观调控,这些坏帐呆帐全部由中央银行「买单」——这种「单」中央银行已经买过好几次,从1998年到2003年之间,中国政府就曾三次向中国、工商、建设、农业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注资,总数目约为2,400亿美元。但并未减少金融系统的呆帐烂帐,都是前清后欠;而实施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则几乎完全由地方与企业本身来承担。 可以说,这一轮中国的宏观调控,完全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利益在展开博弈,而这一轮宏观调控有效与否,不仅要看调控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中央政府算计的「远期成本」与地方政府能够承受的「即期成本」谁高谁低。从中央投资减速,但地方投资却还在迅速增长这点来看,地方政府似乎没那么听话,对中央政令有点阳奉阴违。 目前中央投资收缩,地方投资还在增长这一趋势,只不过是这一轮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即期结果而已。在中国,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变,这种博弈还会继续下去。 为甚么到中国的投资者都容易「头脑发热」? 这次宏观调控显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外资还是中国本土资本,投资风险都非常大。这种风险不仅仅因为中国的制度环境,即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自政府的干预时时存在,还因为投资者本身的投资决策多少有点盲目「跟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经理厂长无须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缺乏投资理性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如今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与民营资本为甚么也如此缺乏投资理性?如果说中国投资者(包括民营企业在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国有银行借贷,那么外资企业又为何趋之若鹜? 只有一个解释,中国政府在宣传自己的国家形象方面获得了极大成功,而「宣传」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