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主要表现在:现有的扶贫政策压不倒追求收入利润的市场目标,扶贫政策遭冲击,被淡化,常见的有: ① 扶贫资金发放给农户,要偿还,要担保。贫困户偿还能力令人怀疑,更找不到担保,又没有资产抵押,无法取得扶贫贷款,发展生产的起码条件不具备,看不到脱贫的前景。 ② 扶贫工作中有平价供应种子、地膜、化肥的环节,但往往不及时到位,或无故转为议价,甚至有的供应单位欺负农民文化水平低,将单子上的“公斤”按“市斤”供应,农民种粮成本不断增大。 ③ 扶贫物资是国家按照计划内的最低价格优惠分配给贫困地区的,政策性强,但提供物资的农资公司、石油公司对这些指标往往不认帐,仍按市场价格出售,扶贫物资供应成了空头优惠。 ④ 在有意出台扶贫政策的同时,县乡政府及有关机构感到太穷,收入太少,于是在收税(农林特产税、营业税等)收费(工商管理费)这些方面,过去一切有利于贫困群众的规定都被取消,得不到扶贫实惠的群众只要进入市场,日子比过去还难过。
四、人口——劳动力再生产受阻
贫困地区这类再生产受阻发生在四方面。
1,无论在经济上、观念上、生活追求上,都难以形成节制生育的社会机制。贫困状态下的农户把劳动力的简单增殖视为脱贫的出路。小孩出生后,生活条件难以保障他生长成人,家长只好采取多生育以增大保险系数的策略。经济社会关系的不发达导致每个家庭都把人口增殖当成在社会上立足、互助以及生活乐趣的来源。
2,生活贫困直接夺走了当地群众最起码的劳动力再生产条件。一者,医疗卫生条件很差。从供给方面看,卫生院设备差,资金缺,药品少,待遇低,治疗困难;许许多多病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从需求方面看,患病者就医路途远,山路难,许多人无钱治病,能拖就拖;并非不治之症,仅由于缺钱而不医、不医好,造成死亡的情况屡见不鲜。弃医求巫、拜神祭鬼的更为数不少。迫于贫困,群众患病后重新请“魔公”驱鬼叫魂送菩萨。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地方病,造成许多聋哑呆痴、矮小瘫痪的残疾人。二者,教育状况落后。从施教方面看,学校校舍差,设备差,师资少,待遇低。贫苦学生欠交学费严重,学校几乎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教师在生活上、工作上状况极为艰苦。从就学方面看,教学环境太差。有的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难以坚持。大量学生家庭支付不起学费、书本费。
3,妇女在人口——劳动力再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后代素质的决定因素。她们的生育条件关系到小孩的身体健康状况。她们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许多贫困地区妇女正常的生育条件得不到保障;在超负荷的劳动重压下丧失了许多生活权利与机会,成为贫困与陋传统的牺牲者。她们在贫困人群中素质更低下,也就对幼儿成了蒙昧观念的传播者。
4,长期的经济贫困严重压抑了社会主体——人的发展进步,人在生理上、精神上的再生产都得不到发展。表现为:——文化素质差,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文盲比重很大。分散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即使读过几年小学,但由于客观环境造成见识太少,不懂汉语,交往面窄,文化素质还不如发达地区农村的文盲。——身体素质差,有的乡镇病残、痴呆者占人口的比例令人吃惊,对社区造成极其沉重的负担。其原因主要是后天的生活、医疗条件造成。或者幼儿时得病未及时治好,或者母亲怀孕时劳累过度、生育时饮食、卫生不当而致残。一般的贫困农民,即使身体还算健全,也由于长期辛劳,心理压力沉重,营养不良,加上很少与外界接触,没有娱乐,造成面部表情呆滞,语言木讷,处事呆板,智力不高,思想迟钝。有的从小生理心理发育不良,成年后呆傻,劳动能力十分低下。
五、精神再生产受阻
从思想观念看,贫困地区许多人一生都是近距离交往,受不到外部世界各种文明信息的冲击感染,不知世界进入什么时代。长年生活没有变化,易养成人的惰性,缺少改变落后的壮志。本来有的地方还有土山,可发展多种种植经营,但嫌麻烦不愿干。据研究社会学的资料表明,许多到集市上的男女青年既不关心市场价格与商品行情,也不探听经济文化信息,他们场场赶集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寻找爱情。由于商品意识差,不要说开发经营,就是有现成的产品也不会及时转化为价值,家里养的小牛,宁可变老,也不找机会卖掉变成货币。在有的民族风俗中,如嗜酒,老人过世砍牛,都加重了贫困。
落后的生活习俗一直延续,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云贵部分民族地区有“人无厕所猪无圈”的习俗,一方面断绝了农家肥的来源,又使牲畜养不好,使农业生产水平极为落后(对比来看,发达地区农业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懂得施用农家肥);一方面造成村里卫生恶劣,每入村寨,屎尿横流,遇雨则有大面积污染,使水源不洁,这是发生疾病多的重要原因。这种陋俗,解放以来历经四十几年坚不改进,真不知这个漫长岁月中当地党政教育部门为何能容忍至今。
迷信与宗教阻碍社会进步。经济文化的落后使群众处于蒙昧状态,为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传播提供了土壤。南方主要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以祭鬼为主,现实生活中用驱鬼、敬鬼、祭鬼来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了迷信。它使人们丧失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堵塞了进行努力的途径,还使人处于昏糊、麻醉的精神状态中,遗害无穷。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使后代得不到起码的科学启蒙。
六、贫困经济分析后的启示
以上分析启发我们,贫困经济的存在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是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三维系统的稳定发展问题。不治理消除贫困经济,不但影响这一代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实现小康,而且还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贫困经济的成因也启示我们,治理贫困经济,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在某种自然环境下社会总体变化的问题。即它是一种以发展经济为前提,从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为内容,以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根本变迁。因此,必须从五种再生产共同着手来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为此,我国实施反贫困工程的总体目标,可以从五种再生产来规划:⑴,在自然再生产方面,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维护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逐步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⑵,经济再生产方面,逐步发展商品生产,积累财力,增强当地群众的市场经营能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⑶,社会关系再生产方面,营造适应市场经济的两个经济关系层次:一是政府与经济主体(包括农户、社区集体、企业)在经济发展上的合理扶助、指导——配合、自主的关系,二是各种经济当事人之间(包括农户与集体、农户与公司)分工、合作、交易的正常关系。⑷,人口——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创造条件有效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显著改进医疗卫生与教育条件,提高当地的人口——劳动力素质。⑸,精神再生产,抓好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的乡镇文化,扶起贫困户发展向上的志气,相信科学的态度,敢于竞争的心理状态。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