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侵略而使居民安居乐业,这一产品只能由中央政府提供,在传统社会的正常条件下(非正常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宏观保护的费用是稳定的,数量也不大,农民为宏观保护应当支付的费用,实际上没有多大讨价还价的余地和价值;另一方面,就微观公正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户所消费的主要由他所在的宗族提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必须依靠县衙,由于县衙提供的公共产品本来就不多,只需要雇用很少的公务人员,所以农民负担的总费用并不高。按说,在最初建立统治机构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要达成一致的。在军阀混战期间,农民可以用行动对统治者进行“选择”,谁提供的公共产品“质优价廉”就接受谁,最后接受的,当然是最能够以低廉价格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人。历史上新的统治秩序建立以后,农民的负担总是有所减轻,道理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农民都懂得,即使换一个统治者,所缴纳的赋税也不会有多大减轻。这样,在一般农民看来,只要国家提供了宏观保护,他就理所当然地应当交纳赋税。实际上,国家也从来没有什么可以让农民参与讨论的政治问题,所以现代社会中所说的政治权力的分享,在农民看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在“建立”统治机构时,统治者不与农民协商,也从来没有遭到过农民的政治抗议,结果统治者都是不费多大力气就将政治权力强加给了农民。按照这一趋势发展,在小农社会中就必然形成对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于是就产生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可见,以单个农户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以县基础的专制主义政治结构,都是人们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 下面我们介绍诺思等人所阐明的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原理。 二、西欧经济兴起的根源和原理 传统观点认为,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加速了市场形成,促进了资本主兴起 。 即 技术突破→ 生产力发展→ 社会分工→ 市场扩大→ 资本主义兴起 简单地说就是,生产技术突破是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动力。 人们不禁会问:技术突破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具有必然性?如果是偶然的,为什么西欧在中世纪后期出现了那么多技术突破,而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技术却几乎没有任何重大突破呢?如果技术突破具有某种必然性,那么这种必然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这就牵涉到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问题,只有那些预期收益显然高于预期成本的发明项目,才会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制。按照这一原理,偶然性的发明创造之所以不断出现,正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多大成本。但是对生产工艺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进步绝不会偶然出现,人类发明计时钟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原理。15世纪时,为确定远洋航行中轮船在海洋中的位置需要测算纬度和经度,测算纬度的问题早已解决,而测算经度需要一架在远洋航行期间保持精确的计时钟。西班牙、荷兰、英国都宣布对发明计时钟给予巨额悬赏。这笔悬赏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最后由英国的哈里森获得,他为了研制计时钟几乎耗费了半生精力。假如哈里森未研制成功而突患疾病死亡,计时钟还会被其他人发明出来,因为高额赏金是刺激人们进行研制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赏金,发明成果因被人仿制而使所获收益大大低于所付出的代价,就不会有人去进行这种研制。仿制他人的发明成果显然具有一种“搭便车”的利益,所以人们都想等待别人发明出来之后进行仿制,于是社会只可能出现一些像鲁班发明锯子那样的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简单的或偶然性的发明创造。 尽管高额赏金能够刺激发明创造活动,但政府悬赏的只能是重大而又紧迫的项目,事事都靠政府悬赏是不现实的,于是保护发明者利益并给予创造活动经常性刺激的专利制度在西欧被发明了出来。如果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许多发明创造的预期收益是远远低于预期成本的,因而根本不会有人去进行研制。古代中国没有形成保护发明者利益的制度,所以出现的发明创造大都具有简单和偶然的性质。等到能够偶然发明的技术(几乎)被人们掌握,剩下的都是偶然性原理所无法突破的时候,技术发明就会陷于停滞。中国的生产技术长期陷于停滞,基本原因就是如此。 专利制度对近代西欧科学技进步所起的刺激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过,西欧最初出现的生产技术突破,却不是专利制度刺激的结果,因为那时候专利制度还没有出现。诺思在《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之所以出现一系列技术突破,是由于人们利用商业扩张和市场兴起所带来的盈利机会的结果。 9世纪初,当西欧的封建主义和庄园制度形成时,庄园之间有很多空地未加以利用,许多边远地区尚未开垦。稀疏的庄园和广袤的原野,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欧洲西北部,常年盛行的西风把北大西洋暖湿气流吹向大陆,使得西欧东西方向气候差异较大,再加上纬度不同引起的南北方向上气候固有的差异,使得西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中心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边疆地区的开垦,新老地区土壤、气候以及人口密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生产类型,结果各地区生产了不同的产品,产品差异引起对交换的需求,刺激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西欧河流密布,水量均匀,广泛的水路使得运输方便,运费低廉,大批量的基本物品(低值笨重货物)也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欧洲西北部的低地国家尼德兰位于海上航线和陆上河道运输网络的中心,西班牙和英国的羊毛、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鱼类、波罗的海沿岸的谷物和木材、法国的粮食和酒类,都集中到尼德兰的市场上销售。市场的扩大使得销售量增加,各地区都致力于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大批量的生产和加工促进了对水力和风力的利用,水轮机、漂洗机和风力磨坊推广开来。市场的扩大和交易频率的提高,使得大市场逐渐形成了一些交易惯例和交易规则,大大方便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交易费用。商人们逐渐获得了新的交易 方法和手段,有人开始合伙进行远距离的贸易,这样既增多了盈利的机会,又分散了经营风险。于是市场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更远的地区也被吸引到市场活动中来 市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即市场辐射距离越远,覆盖范围越大,效率也越高,市场主体就越有利可图。市场盈利促进了生产规模扩大,靠近市场的地区容易获得市场信息,那里的农业和制造业都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于是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中心。那时西欧主要的制造品是羊毛织品。羊毛织品的制造过程可以分解为许多细小的工序,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动作,“将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有限的一些难题上”,为生产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可能。英国王室常常对新的生产活动授予专有权,后来又逐渐形成了保护创新者利益的专利制度。此后,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在专利制度的刺激下不断出现,近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西欧兴起的实际过程归纳为: 市场兴起→ 生产扩大→ 社会分工→ 技术创新→ 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出现 三、中国商品市场何以长期难以发展 不少历史学家在探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时,也认识到商品市场长期难以发展是重要原因。但他们在探讨商品市场难以发展的原因时,往往归结为历代专制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就使研究误入了歧途。 我们知道,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们发展商品市场的前提。不过,如果地理范围过大,有差异的产品相距太远,产品交换无法实现,这种差异就没有意义。尽管从全国看,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产品几乎无所不有,但在古代条件下,黑龙江与广东就不可能实现产品交换。因此,多样性和差异性必须限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下面我们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