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是短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供应紧缺;二是水资源供给对长远发展所形成的潜在约束。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加上经济粗放增长的方式尚未有效转变,特别是部分资源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水资源约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资源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水的存在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水资源约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水资源总量约束决定经济长期发展的规模和成长速度,而水资源短缺所造成的资源约束会使短期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常会成为短期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三,我国水资源在时空结构上的特点或不平衡性形成了水资源的结构约束。经济发展的结构就是经济发展的模式,或者说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以动态的方式描述经济发展的结构。水资源约束限制着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范围,一定的水资源约束条件决定着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
3.3 水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由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水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主要表现为功能性约束、生态性约束、经济性约束以及制度性约束。在这些约束中有的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人为调节来改善,而有的约束则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的,这样的约束需要通过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创新来改善。 功能性约束。自古以来,水就与城市相依相存。比如,除少数军事重镇外,世界各国的城市几乎都建立在河边、湖边和海边,特别是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城市。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在时空及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由于其历史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因而限制了城市功能的规划和发挥。要缓解这样的约束一般需要人为的调节,如天津市引滦入津、西安的引黑工程、北京引黄入京以及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等跨区域的引水工程。 生态性约束。这种约束主要表现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日益恶化。我国许多城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只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和水利效益,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城市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生态性障碍。生态型约束同时表现为一种长远性和难以修复性。即城市水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其产生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其影响是长期持久的且水体的治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经济性约束。水资源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间接的约束力。城市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始终在决定着一个城市质量、决定着一个城市存亡。水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先进程度的标准之一。同时,在水环境上的投资己经在经济上制约着政府的行为。一旦城市水环境遭到破坏,其必然要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环境。从而对城市投资硬环境产生限制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将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制度性约束。制度性约束主要表现为城市管理者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自身的缺陷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任何一种城市水资源开发制度都是依据当时的客观形势,为完成特定的阶段性目标而确立的,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然而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时间的推移会使一些事物存在的条件发生重大的变化。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制度也是如此,如果不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作相应调整,必将产生制度性缺陷,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并以此来指导城市水系统的规划及相关技术、经济和投资政策的制定,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4 水资源约束条件下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根据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要提高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水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水资源的节约,杜绝水资源的浪费,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降低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水资源的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从总体上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 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 增长的行为。[3] 其次,城市政府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辩证地认识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合理开发水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调整能源结构,尽量选择清洁能源,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 再次,对于一些城市,水资源短缺已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消耗城市原有少量水资源同时,为了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要积极开辟新水源。目前主要通过跨区域的引水工程来缓解。但是在合理跨区域调水时应以保持水资源区域系统的平衡为原则,充分认识到这种跨区域调水工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过度的调水实质上是水资源系统不平衡的一种异地转嫁行为,随之会伴生被引水区域的大环境效应问题。 最后,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要在城市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上加快创新。关键是重视经济运行机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其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经济政策,以此为经济杠杆,来间接调节和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水事活动。[4]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华平.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1996,15(4):49-53 [2]Catton WR. Overshoot: The ecological basis of revolutionary chang [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1980 [3]本刊观察员.“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4,(7):4-7 [4]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26-227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