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以来,我国宏观发展战略的负面影响之一。然而,从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观(沿海~内地),到1999年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标志的区域发展政策的转变,表明决策层对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今后的工作是:要结合各地方具体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资金人力特点,充分发挥地区间的协作分工优势;在政策导向上,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予以更多的财政倾斜;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为沿海省市和国外企业到内陆投资创造条件。同时,鼓励东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存在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社会发展的片面性问题。在持续高速的GDP增长下,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医疗、保险、教育体系的不健全,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国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淡薄。这些说明,需要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程度又是社会整体发展阶段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这层意义上讲,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或者也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导向。为此,要努力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力争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进步。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合理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却是伴随经济增长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及近枯竭和生态系统失衡。所有这些不仅将威胁后代人的生存权利与发展条件,而且也已经损害到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尽管我国早在90年代初就肯定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要贯彻这种发展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今后,要切实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把增强发展能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结合,把经济效益的增加与社会效益的创造相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好的例证就是,前两年当我国内需严重不足时,逐年扩大的出口为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不过,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当前60%的对外依存度除了说明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的程度在加深,也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对经济发展安全性的考虑。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毁灭性冲击是要引以为诫的。因此,应该始终坚持把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将积极争取国际市场定位为辅助的外部动力;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始终以增强自身实力为前提;全面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进一步扫除资源流通障碍,完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同时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各种挑战,积极扶植名牌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理念,促进自身的强大。
五个统筹,表述的是发展中的不同方面。但应该看到,这些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共同体现着对矛盾原理和全面观点的运用,体现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哲学依据。通过归纳总结,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人本、全面、协调、持续”四个原则,并且“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 四、科学发展观的运用——对当前投资过热的分析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中的很多经济现象。下面我们就把当前投资过热的问题,置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简要分析。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已屡见报端。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以投资需求过旺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为标志的经济过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已处于过热状态,目前的问题不是争论过热的问题,而是采取何种政策来调整经济的问题。”(吴敬琏,2004—4)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我国终于走出了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的困境,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目前不能轻言过热,必须保护企业和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采取措施克服伴随高增长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继续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笔者认为,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来看,当前中国经济为局部过热而非全面过热。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1978年到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是9.4%,平均物价上涨幅度是5.6%。将2003年及2004年一季度的数据与之相比较,不难发现,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物价涨幅,2003年及2004年一季度的数据都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值。(见表-5)
表-5 近两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 2002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指数值 99 100 99.2 98.7 99.2 99.2 99.1 99.3 99.2 99.2 99.2 99.6
2003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指数值 100.4 100.3 100.9 101.0 100.7 100.6 100.6 100.9 101.1 101.8 103 103.2
2004年 1 2 3 4 指数值 103.2 102.6 102.8 103 注: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上数据; 指数值的计算以上年同期为100。
其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还相当严峻,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地步。
第三,消费领域刚刚有所升温。
最后,商务部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有138种,占23%;供过于求的商品却达462种,占77%。
应认识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好的,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2004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799亿元,同比增长了43%,增长速度令人吃惊。从统计数字来看,2003年投资增长主要集中在三个部门: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长29.7%;二是汽车,投资增长87.2%;三是建材、钢铁投资增长96.5%,电解铝增长92.5%,水泥增长121.9%。(见表-6)因此,判断经济全面过热为时过早,现在需要做的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局部过热、投资过热。
表-6 我国近二十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及增长速度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投资额(亿元) 2543.2 3120.6 3791.7 4753.8 4410.4 4517.0 5594.5 8080.1 13072.3 增速(%) 38.8% 22.7% 21.5% 25.4% -7.2% 2.4% 23.9% 44.4% 61.8%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投资额(亿元) 17042.1 20019.3 22913.5 24941.1 28406.2 29854.7 32917.7 37213.5 43499.9 增速(%) 30.4% 17.5% 14.8% 8.8% 13.9% 5.1% 10.3% 13.1% 16.9%
年份 2003 2004 投资额(亿元) 55118.0 11047.4 增速(%) 26.7% 42.8%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网上数据; 2004年的数据统计的是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
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和油电煤运供求关系紧张。“瓶颈”制约作用的加剧,强化了居民对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预期,抑制居民消费的增长。
其次,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显然难以持续,一旦大幅回落,很容易导致经济大落。再者,投资在即期是需求,在下期却是供给。过快增长的投资加大了未来的供给能力,很可能使未来的供给能力出现过剩,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泥坑。
最后,造成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我国目前的投资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消费率却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对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思路上的不合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首先,部分地方还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互相攀比的现象仍很严重,都把增加投资作为提高GDP的主要手段;其次,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尤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最为突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