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上万的工业品全部由市场调节生产。在农业生产方面,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综上可见,我国已经在治理非市场因素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市场角度进行经济分析方面也是有所突破。特别是在给予非国有经济一定的政策辅助,推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发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GDP总量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企业市场化取得突破性飞跃
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国有经济。2001年,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部门投资所占比重达到52.69%;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部门所占比重达到68.09%;非国有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达到64.42%;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5.04%。 非国有经济的市场进入限制已取消。目前,国家法规除对必须垄断的少数行业(如武器制造、黄金生产等)明令禁止非国有经济进入和对部分行业有一些前置审批的限制规定外,对非国有经济已经没有特殊的限制性规定。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工业中的所谓垄断行业,非国有企业数已超过国有企业数,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已超过65%,资产所占比例已接近50%。 企业的治理机制趋于完善,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已经建立。2001年,70%以上的企业实现公司制改组,其中上市公司2001年已达1060家。已改制的企业中,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趋于完善。如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国有企业有86.3%,非国有企业有95.1%;拥有决策自主权的企业比例,国有企业有89.4%,非国有企业有96.2%。企业中多元投资主体相互渗透、相互制衡的良性治理机制基本形成。 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已市场化。从筹资行为看,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为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上市融资,2001年三者所占比例为80%以上。从产品销售和定价看,98%的企业都是根据市场供求和生产成本来决定。从国有企业的退出看,2001年,在亏损的国有企业中,被出售、重组和破产的企业占67.5%。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政府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参与改组、改制,并允许控股。对于国有小型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转让等方式,逐步转变为非国有企业。截止2001年底,国有小型企业已有近80%完成了改制,其中大部分转为非国有企业。 哈耶克在市场经济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个人在资金配置上不可替代的作用资金配置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自筹资金(包括企业自有资金的积累和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这里的个人,并非指单个人)2001年达到69.6%,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可见,我国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始终注重为个人的能力的施展创造条件,注重市场经济中非市场因素对市场经济的辅助作用,特别是为个人利益的实现铺平道路。 哈耶克的理论对金融市场化稳步提升具有启示作用经济货币化已达很高水平。中国的M2/GDP比率不断增长,从1978年的37%上升到2001年的165%。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这一比率是非常高的,1998年,美国的这一比值为62%,英国为107%,日本为121%。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又日趋加剧。根据哈耶克的理论,金融市场的稳步提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特别是金融机构中垄断格局在弱化,竞争因素在增强的时候,金融市场的稳定、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中国由前四大银行资产计算的银行集中度为60%左右,相当于欧洲国家的中等水平。如资产份额,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从11.03%增至19.44%,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则从69.08%降至60.53%。 因此,政府目前已经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放开了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在贷款利率方面,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了贷款利率种类,并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此外,也放开了部分存款利率,如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了协议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已经成为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汇率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了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对人民币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4398亿美元,其中,2001年各币种外汇交易折合750亿美元。 综上两个方面看,世界范围内各种经济力量交融、激励和相互支持,而中国人全力投入改革开放,政府部门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建设,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化已经稳步提升,成绩卓著。
确保市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首先正确认识这项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讲的发展,是有市场需求、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基础上的发展,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只有整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市场的秩序建设和环境建设,才能有利于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如果经济秩序混乱,制假售假泛滥,安全事故频发,“黑箱操作”防不胜防,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都会受到抑制,经济发展也就会受到影响。 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是贯穿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完备的市场体系。还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正常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绝非旦夕之功。应当认识到,目前我们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各地的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地方保护、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经济秩序混乱的状况仍很严重,特别是制售假劣食品、药品、农资等坑害群众的事件时有发生,财税、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还比较猖獗,土地市场和建筑市场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在社会上反映强烈,文化市场上非法书刊、音像制品等侵权盗版行为屡打不止,等等。这些症结大多是长期累积形成的,有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也有法治不完备以及一些部门领导、地方领导尤其市(县)、乡镇两级领导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等原因,说明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任务非常复杂艰巨。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外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从长远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增长,也需要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拉动有效需求。因此,必须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上下更大功夫。那种把整顿规范工作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是极其错误有害的,决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局部的“发展”,而牺牲长久的、全局的利益。各地各部门既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不懈地长抓下去,又要尽快解决眼前的突出问题;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凸现重点;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让整顿规范工作真正为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市场因素的作用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突出。综合了哈耶克理论精华结合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非市场因素的作用,正在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并日益体现出不可替代的地位,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的结合将会更加密切。
参考书目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 《顶尖管理能力》,(美)比斯盖特.舒尔茨 地震出版社 《论非市场缺陷及其治理 》 ,李 炳 鉴 论文《中国已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2003-10-24 论文《市场讯号预示新一轮经济》,2003-10 论文《职业发展的个人感触》,夏宗智(奥智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