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化的个人和团体设定产权,用以交换后者提供的税赋,以实现国家岁入的最大化。制度则是实施产权、约束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则,包括认可规则和约束行为的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这种产权和制度结构的有效与否,是决定经济兴衰的关键。由于人口、资本存量、知识存量是增长的,加以其他原因,导致结构的变革,促使经济向进步方向发展,这就是经济史。但制度本身有保守性,而产权往往效率低下或失效,加以其他原因,经济史上往往是增长时期少,停滞或衰退时期多。
诺斯指出,目前用于研究经济史的经济理论不外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强调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得出一个悲观模型,但它“不失为一种探讨19世纪中期以前一千年间人类经验的颇有裨益的出发点”。新古典经济学以储蓄率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市场调节,达到新的均衡,并注重知识积累和边际替代能力,是一种乐观模型,可以解释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经济的发展。但它完全忽视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而没有这些,单凭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变动是不能解释历史上的重大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新古典模型漏掉的东西全部包括进来了。它强调所有权和国家的作用,强调技术发展引起所有制的矛盾,“堪黍是一项重大贡献”。不过,马克思经济学过于理论化,而新古典模型拥有机会成本、相对价格、边际效益等远为精确的分析方法。新古典模型的最大缺陷忽视了交易费用,以为不花成本就能实施所有权,以至“个人和社会的收益相等”。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诺斯反复论证交易费用的重要性,并且,“专门化的增益越大,生产过程的阶段便越多,交易费用也就越高”。他在结论中说,“专业化增益和专业化费用之间不断发展的紧张关系,不仅是经济历史上结构和变革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现代政治经济绩效问题的核心”。[23] 综观上述经济学家的经济史观各有特色,但大多是以交换关系的扩大作为历史发展的线索,亚当·斯密的分工和专业化理论普遍受到尊重,并以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标志,或者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论述现代化过程。众所周知,马克思曾提出人类社会相继出现的五种经济形态或生产方式。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中,马克思是十分重视商业和市场的作用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一篇题为“交换与生产力”的经济史论。[24]它讲欧洲商业脱离行会手工业。竞争导致商业政治化,出现保护关税、贸易禁令、殖民主义以至战争。而其最后结果是大机器工业的建立(马克思和19世纪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曾用过“工业革命”一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业资本是最早的自由存在方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支配着产业”,因而,“它在封建生产的最早的变革时期,即现代生产的发生时期,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2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各有“多半是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律”,“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26]根据这一理论,我在1986年写了一篇《试论交换经济史》。[27]®我是用广义的分工和广义的交换概念,并把交换这个“纵坐标”理解为历史。原来,人类在学会“生产(指变革自然)150万年以前就有交换了,交换的发展谱写着人类编年史。现在我想补充说的是:马克思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哲学的命题,不是经济史的命题。在经济史上,没有奴隶制者有之,没有封建制者有之,越过“卡夫丁峡谷”者更有之。[28]¯中国实际上就是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但是,资本主义可以超越,市场经济却不能超越,如果一个国家想现代化的话。我们曾经想超越,现在还得回来补课。至于我在《试论交换经济史》一文中的分析,今天看来有一点还是有用的,即它可说明,历史上的商业发达,不一定是市场发达;历史上的商品经济,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这里,J·R·希克斯的“市场渗透”说,D·C·诺斯的“结构变革”说,值得我们注意。 注释
[1]两篇拙作均见本书。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页。 [3]®《现代外国经济学论文选》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页。该文简化,我是从凯恩斯原文译出。 [4]¯ 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经济分析史》第二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5、96-97页。 ° 前引熊彼特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9页及注3。 [5] 我国计划经济原用苏联的物资平衡表,八十年代引进投稿产出法,曾用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后曾试用过索洛(Robert M·Solow)、乔根森(Dale W·Jor-genson)的增长模型和丹尼森(Edward F·Denison)的增长因素分析法。现正结合优选法,建立自己的增长模型。这种广集众长的方法论精神,愿为我国经济史研究者所取法;故略作介绍。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页。 [7]® 拙文见本书。 [8]¯ 西斯蒙第(Jean C·l·S·d·Sismondi):《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编。 [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出版,中译本高务印书馆1972年版上卷第315-316页。 [10] Carlo M·Cipolla edited,Fontana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1972-1976年出版,中译《欧洲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8-1992年出版。 [11] 例见拙作《论二元经济》,载本书。 [12] Robert M·Solow,“Economic History and Economics”,Economic History,vol.75,no.2.May 1985. [13] 前引斯密书上卷,引语见第16、349、371页。 [14] 李斯特(Fredrich 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引语见第105页。 [15]® Bruno Hildbrand Natual-Geld-und Kreditwirtschaft,1864年出版。 [16] Karl Bucher,Die Entstehung der Volkswirtschaft,年出版。 [17] Joseph Schumpeter,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1912年出版,通用1934年哈佛大学经济修订英文版。 [18]®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年用英文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4-165、515页。 [19] 罗斯托(Walt W·Rostow):《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1960年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原分5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他1971年在《政治与增长阶段》一书中所增加的。 [20] 希克斯(john R·Hicks):《经济史理论》,1969年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引语见第9、58页。 [21] 该学派称新制度学派(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因与五十年代兴起的以加尔布雷斯(john K·Galbraith)为首的新制度学派(neu-instiutional economics)的中译名相同,我将它改译为产权制度学派。 [22] Douglass C·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1981年出版。中译本《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又《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本文引语见商务版第7、61、200、203页。 [23] 诺斯在本书中提出衡量费用、信息费用、依循费用,代理费用,怠工和投机费用等词,在他文中也将运输、利息、市场交易等费用计入。后来他在本书改写中将交易费用分成两类,即制定契约所需费用和执行契约所需费用。见他的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mance,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90,p.27. [24]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58页。这里是用广义的交换即Verkehr,《选集》译“交往”。 [25] 《资本论》第3卷第369、376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页。 [27]® 拙作见本书。 [28]¯ “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1页。我认为五种经济形态就是这样一种理论。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