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要少得多,吸收劳动力要多得多,耗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代价更要小得多。
上述事实向二元经济论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重大挑战: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在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不可能被现代部门大部分吸收的状况下,传统部门可以在现代部门的有利作用下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一个新型的经济部门。这个部门是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中介。正是通过中元部门的纽带作用,传统部门在自身的更新发展中,可以提高传统部门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吸收消化自身的大部分劳动力,并以最符合中国资源拥有特征的生产方式配置资源,以最低成本和代价从事经济活动,从而在保持和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向现代化迈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不是必须通过现代部门"消亡"传统部门,通过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的途径实现,而是有可能通过三元经济结构的途径,在实行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前进。
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中,实行现代化应如何处理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前辈学者给我们提供了极可贵的思想资源。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就有一批学者高度注意了大工业在中国兴起对农村经济和农民家庭工副业的影响。费孝通在周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电力和内燃机,一部分工业可以分散生产,从而避免蒸汽机时代工业过分集中都市的弊端。他还以他人的研究为证,提出机器大工业、乡村作坊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相互联系、平衡发展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在当代中国经济学界,吴承明明确反对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将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应该高度重视中国小农经济的积极因素,小农经济可以和大工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走一条土洋结合,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国工业近代化之路。从他的一系列论文中,可以看到对本文极具启发的思想,如:传统经济亦使用生产性资本,并有谋利部分。现代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多余劳动力主要由传统经济中的非农业部门吸收。在地区辽阔、人口众多、传统经济十分发达的中国,二元经济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这期间,经济上是现代的与传统的对立统一体。可以认为,吴承明的观点,在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上,在"后进"国家走向现代经济的规律的认识上,对自亚当·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直至当代发展经济学,都是一个重要突破。
这里特别要提到当代"三元结构论"。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我国理论界提出"三元结构"概念。各种三元结构观点不尽一致,(注:可参见吴伟东等:《我国三元结构问题初探》,《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5期;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3期;陈吉元等:《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4期。)但共同点是:第一,认为在我国农村人口总量极大国情下,由于城市现代部门吸收劳动力能力有限,难以从传统经济直接过渡到现代经济的一元结构。第二,根据乡镇企业大发展已形成重要经济力量,并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实际状况,认为农村工业已构成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新工业系统,我国经济形成三元结构。3.中国经济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应该并只能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作为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来实现。通过农村工业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汲尽,从而实现农村城市化和现代经济的一元化。
当代"三元结构论"在理论上对于二元经济论是极大突破,可称为向建立中国本土经济学迈进了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在思路上亦颇受益。
但当代三元结构论也有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分析基本限于1949年建国后甚至更迟时期,对持续数千年的、构成中国传统经济实质内涵的部分置而不论。这不能不影响到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关系的认识和分析。它对中国百余年前已经形成的二元结构的近代状况亦不论,这也不能不影响到它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间关系的全面认识。"当代三元论"最突出的不足,就是未认识到中国传统经济是由自给性生产和使用资本的商品产生密切结合的,它自身就含有直接向现代经济转化的基因,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与西方国家不同的"两部门经济"关系。在理论观点上,当代三元结构论与近代三元结构论有相当大的不同。(以下简称"当代论"与"近代论")
1、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认识:"当代论"认为传统部门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仍是消极的,它对经济现代化的主要作用只是向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现代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以及利于现代部门发展的其它生产要素。这和二元经济论并无实质性区别。传统部门的现代化也只能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来实现。"近代论"认为,传统部门对中国现代化至少有几方面特殊重要的意义:其一,传统部门构成现代部门最重要的市场,无此市场现代部门无法在中国生长壮大。其二,传统部门是现代部门的主要原料提供者。其三,传统部门以家庭组织进行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在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后,它以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形成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对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总之,经过改革后的传统部门本身就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2、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当代论"认为,现代部门的一元化是最终目标,而工业化、城市化是标志。传统部门的现代化主要依赖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的途径。"近代论"则认为,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和劳动力基数的庞大,不仅靠城市难以解决,就是单靠农村工业也难以解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希图将庞大人口从农村全部或大部转入城市企业乃至转入农村乡镇企业部门的设想是不现实的,经济现代化只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企业安排工作远为有生命力、远为便捷、远为成本低廉的办法是发展农民家庭工业。而工业又只是充分利用农村丰富劳动力的一个方面,在相当地区可能还不是主要方面。农业本身仍是消化吸收劳动力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业,所有的商品性工业手工业副业,都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广阔天地。总之,传统粮食种植业、经济作物、农村家庭商品性工副业、乡镇企业几个方面都应协调和适度发展,而不能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工厂视为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乃至唯一途径;也决不能认为只有进入企业拿工资才算充分就业。总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传统部门、中间部门、现代部门,家庭经营、企业经营、公司加农户式经营,可以共同现代化,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绝不是一种部门或一种生产方式取代另一种。3、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当代论"认为,经济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标志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民脱离农业和农村变为企业职工和城市市民。当前的农村工业只是城市大工业的低级阶段,或称之为"近代工业部门",它的发展前途应向城市现代部门迈进。"近代论"认为,农村工业的主要职能是为农村传统产业的改良、革新和现代化发展服务,发展农村工业只是传统部门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高度紧张,生态环境约束愈趋刚性的国情下,现代化道路不应步趋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老路。而应根据国情探索尽可能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经济与社会、人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传统经济本来具有极为可贵的充分利用人力,天人合一理念,高度重视家庭与家庭经营的巨大生命力等等积极因素,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中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已显示了巨大优越性和顽强生命力。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经济的优越性可能较"工业化"时代具有更大优势和生命力,中国有希望走出一条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严重弊端的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