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则扩大了,剪刀差扩大的结果是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63]。严瑞珍等从剪刀差的概念及形成、计算方法、1952-1986年间的动态变化、国外发达国家剪刀差的变动情况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剪刀差问题的对策;该研究认为剪刀差现象存在于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一定阶段,从历史上看,是在大工业产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逐渐趋于消灭;1952-1985年间,1979年以前从工农产品综合比价比值指数看,剪刀差是在逐年扩大(其中“一五”时期仅是比价剪刀差缩小,比值剪刀差实际扩大),1979年以后在逐步缩小;从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上看,剪刀差政策直接损害农业,间接损害工业,不是上策(前述《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刘素阁研究了1949-1956年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演变情况,认为这一时期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呈总的缩小趋势,其存在是为了从农业提取工业化的建设资金,其结果对农业造成不利影响 [64]。前述《中国物价50年》一书认为,新中国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实际从恢复时期已经开始,“一五”时期显著改善,以后到1978年前又多有反复,1978以后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到1998年,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已接近市场水平,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的提高大大低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幅度,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有很大缩小。 [65]看来,由于对剪刀差概念本身的不同认识,导致在剪刀差变动趋势认识上的差异。武力在综述各家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剪刀差”是统制或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产品价格比在短期内的扩大是正常的,不必人为地改变它。建国以来工农产品价格比的波动,如果说有剪刀差的存在,也是从1953年农产品统购统销到90年代初完全放开工业品价格和农产品购销价格之前这段时间。在此期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那里拿走的农业剩余也没有许多人估计的那样多。此外,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收入增长过慢和收入水平太低,主要原因不是剪刀差,而是国家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自主权和发展非农产业。 [67]
关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商业和市场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但是跨阶段的研究、系统深入的研究有些刚刚起步,有些还在酝酿之中。总的来说,还有待于深入。中国50年的经济发展是探索适应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曲折历程,贯穿始终的是实践摸索与理论探索相辅相成,罗螺旋式上升的进程。我国尽管学习和借鉴了苏联的理论和经济模式,但并不是完全照搬和采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计划与市场并存到计划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个探索和尝试过程将长期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学的创新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对中国经济史的科学研究。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参考了韩志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新中国50年经济理论研究评述》》,载光明日报1999.10.01。 [2]王思华:《我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的几个问题的一些看法》,《经济研究》1959年第l期。 [3]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经济研究》1959年第10、11期。 [4]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经济研究》1959年第10、11期。 [5]雍文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第6期。 [6]张翼飞:《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7]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8]卓炯著:《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6页。 [9]李炳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9-41页。 [10] 载《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 [11]于光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59年第7期。 [12]樊弘:《关于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18—419页。 [13] 如1964—1978年,卓炯被当作“广东孙冶方”而遭批判(见卓炯著:《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6页)。顾准于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5年再次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1964年下半年开始,孙冶方与顾准、张闻天一起在经济研究所的四清运动中被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接着被批斗(见邢小群:《我与顾准的交往――吴敬琏访谈录》,载《百年潮》1997年第4期;罗银胜编:《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第64-65页。我们应该感激顾准等一批经济学家和陈云等领导人,他们凭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良心和信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羁绊。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14]李震中:《也谈计划和市场问题》,1981年12月26日 《光明日报》。 [15]姚耐:《也谈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1982年7月18日《光明日报》。 [16]张理智:《“商品”和“商品学”质疑》,《天府新论》1988年第8期。 [17]张仁德:《现代理论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方法沦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18]袁恩桢:《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统一体》,《学术月刊》1982年第11期。 [19]参见韩志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新中国50年经济理论研究评述》》,载1999年10月01日光明日报。 [20] 杨承训、余大章:《新经济政策理论体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2] 夏春玉:《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23] 《财贸经济》编辑部编:《社会主义流通理论探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前述《社会主义流通理论问题》。 [24]高涤陈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5] 《经济参考报》1992年1月28日。 [26] 《人民日报》1992年4月13日。 [27] 刘国光:《推进流通改革,加快流通业从末端行业向先导性行业转化》,《商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28] 《经济参考报》1992年1月28日。 [29]见会议综述,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0]见会议综述,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1] 冒天启:《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 [32] 载《商业经济文荟》1989年第1期。 [33]吴承明:《试论交换经济史》,《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34] 《经济日报》1992年5月26日。 [35] 贾履让等:《中国流通产业及其运行》,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6]刘国光:《重新认识中国商业的地位和作用》,《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37] 有关研究如:王之泰:《构筑中国的物流平台》,载《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月26日。 [38]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9]以下参见徐建青:《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 [40]参阅徐建青:《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 [41] 《建国50年来商品流通体制的沿革与启示》,《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3] 《当代中国商业简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44] 《关于国有商业45年经济效益的基本评价》,《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年第3期。 [45] 参见《国有商业深化改革的途径研讨会观点综述》(《商业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1998年中国商业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财贸经济》1999年第4期);《“羊城杯” 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财金贸易》1999年第7期)。 [46] 《1950年市场疲软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