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形成“合理的市场规则”,那么为什么不进行《模型》所主张的“民营化”就会破坏“已形成的合理的市场规则”呢?因为既会“破坏”,就不会“形成”。四是“私有化”后,劳动者“自由”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自由剥削工人的市场规则是合理的么?“私有化”的后果难道不是这样的么?《模型》所主张的“合理”的市场规则是什么呢? 最后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即经营者的努力和能力释放——引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的综合竞争效率上。因此,对于竞争市场上的绩效优良的企业,其效益必然是来源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的超额投入,其较好的效益或剩余也应当归结为对较多投入的回报”的观点。市场上企业效益的取得是企业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内部来看,经营者“更多的努力和能力的释放” 会体现在企业的效率上,技术人员等职工的劳动也会体现在企业的效率上,怎么能根据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投入会体现在企业的效率上,就得出结论:市场绩效优良的企业的效益“必然是来源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投入”,而且还“应当归结为对较多投入的回报”呢?这里的逻辑不能成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撑《模型》私有化主张的几个观点都是不妥当的、需要商榷的。必须强调,支撑《模型》私有化主张的除以上观点外,还有以下要讨论的假设,从以下讨论中可以进一步看出,《模型》私有化主张的不妥。 二、片面的和不存在的假设 列宁说过:“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必须毫无例外的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全部事实,而不是抽出个别的事实”⑤。然而,《模型》却是从多个片面的和不存在的假设出发的。 首先是“经济人”假设.《模型》中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但该文通篇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进行“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分析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片面的假设。现代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已证明了这一点。作为早期行为科学发端的以寻找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原因的霍桑实验的结论是:其它原因都被否定了,只有士气、监督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原因得到了肯定⑥。以此为根据的管理实践(其实是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霍桑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后期的行为科学的主要代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都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因素众多。现代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更是如此。仔细研究现代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会发现:在管理中,管理者的行为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有重大影响,被管理者的利益只是影响被管理者行为的众多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是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经营者的利益只是影响经营者行为的众多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这一方面证明了《模型》把经营者作为“经济人”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正确的政府行为对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其次是“在竞争性产业或市场,国有企业的财务利润是围绕着零而波动的”假设.据财政部日前完成的财务会计决算统计,2004年全国13.6万户国有企业实现利润7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5%,高于整个工业利润增长水平⑦。另据国务院国资委提供的数据,1998——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年均增长85.9%;其中,国有中小企业1995年到2003年由24.5万户下降到14.7万户,实现利润由22.8亿元提高到1968.2亿元,年均增长89%⑧。以上数据说明,《模型》的这个假设根本就不存在。必须说明的是,《模型》的这个假设是以《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均衡》⑨(以下简称《行为》)为依据的。《行为》提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理论分析,而不是经验的数据。在进行理论分析时,《行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依据,首先提出国有企业的行为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的结论,然后以这个结论为依据,进一步提出国有企业的财务利润围绕零波动的结论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行为在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⑩中有深刻的分析。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转轨的初期,国有企业确实出现了大量的不能适应市场的情况。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国有企业已经适应了市场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的参与者,也已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述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变化就是证明),《行为》把国有企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况和从该体制向市场转变初期的不适应,作为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一般情况是片面的、也是不妥当的。 再次是“假定在民营化的激励机制下,经营者的能力比民营化以前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因而能够产生相对更大的利润收益”。前已提到,现代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和现代激励理论已经证明,人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激励是影响之一种),这是其一。其二,企业利润的产生是企业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只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更不只是受经营者的动机的影响。经营者的动机也不是先验的唯心的存在,而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运动,对具体的经营者这种物质存在形式作用的产物。由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经营者的动机的复杂性。其三,经营者有无能力、能力大小、能力释放、能力在工作中的培养、提高等都会影响经营效果,而不只是能力释放一种因素起作用。一个经营者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当他缺乏某项能力时,他想释放也无法释放。《模型》只考虑众多因素中的制度因素,在制度因素中只考虑制度中的激励因素,在制度的激励因素中只考虑经营者能力的释放和导致释放的众多动机中的利己动机,而不考虑其他的众多因素,其假定的合理性是很值得商榷的。其四,虽然经营者能力的释放与企业的利润有关,但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众多,二者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在资本主义大危机期间,西方私人企业也无法获得好的效益。1992年初,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有一家企业,按通常情况购进了很多原材料(这是一种很落后的做法),准备生产。但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该企业的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其产品价格的涨幅却远远小于原材料的涨幅,价格严重倒挂,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企业给职工放了长假,不生产、只卖原先购进的原材料,职工工资、奖金照发,且比往年发的多很多,企业的账面利润也是大幅度增加。这家企业的所谓经济效益,又有多少与经营者的能力、精心经营有关呢?这些事实说明,《模型》的假定也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从以上对《模型》的三个假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假设要么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么是不存在的、脱离实际的。以这样的假设为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正确的。《模型》的其它假设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里不再一一分析。 三、模型存在的缺失 《模型》中提出的民营化模型,是其观点的反映、是以其假设为前提的。由于其观点和假设的不妥,其模型就必然存在不妥之处。 (一)“民营化”模型是脱离我国实际的“理论”模型。从《模型》全文看,“模型”实际是把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产权关系调整等同于所有权关系的变更(从国有变为私有),即把国企改革=产权变革=私有化。从实践来看,无论是产权改革或是所有制改革,其内容都比“私有化”广泛的多。产权改革可以不改所有权,而调整除所有权外的各项产权权能,所有制改革可以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所有制实现形式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