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运用“过密化”的理论研究明清至今的社会经济,得出了“商品化并不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结论,在我们看来,黄宗智教授所得出的这一结论并非没有根据,但是设想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则未免过于武断了。商品经济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前提,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从一般意义上讲,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当然,商品经济了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唯一条件。我们在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存在的真正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就在于把商品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唯一条件,自然产生了很多片面性的认识,夸大了资本主义的因素,黄教授觉察到了“唯一论”所带来的问题,也试图与他的同事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据此就否定商品化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恐怕有失于偏了。近读比尔·布鲁格(Bill Brugger)和戴维·凯利(David Kelly)的新著《后毛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13] 一书,发现其中的一段议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上面提出的问题。作者在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时援引罗伯特·布伦纳粹(Robert Brenner)在《前工业化欧洲的小农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Agro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一书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变化时,“不仅仅通过观察人口运动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出现”,“仅仅盯住商品生产和市场联系也是不够的”。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考察社会制度,以及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各个阶级如何利用人口的增减”;二是要注意“商品生产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必需的,但却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我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我们既不能在研究中片面地把商品化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唯一条件,又不能否定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就商品经济本身而言,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明清以来确实未能形成一种类似西方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例来证明商品化不能导致资本主义。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也曾被人视为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我们认为,资本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又是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仅仅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简单地说商品化不能导致资本主义,在概念上也是很难成立的。
注释
[1] 《中国经济名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第52—53页。 [2]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11页。 [3] 《中国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158页。 [4]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5] 参见《农业过密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进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6]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156页。 [7] 参见《剑桥晚青史》,中译本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0页。 [8] 《剑桥晚清史》,中译本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1页。 [9]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9期,第8—9页。 [10] 马克·埃尔温认为人口压力通过两条主要途径迫使中国经济处于落后的大辩论态。首先,人口压力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资本”,其次,人口压力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对新式投资却起了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农业陷于一个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对新式投资却起了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农业陷于一个“高水平均衡的陷阱”。近代西方的历史性使命是使中国摆脱这一陷阱。 [11]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28页。 [12] 他认为,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研究重点有所变化,注意到生产力的研究。参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页。 [13] 《后毛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Chinese Marxism In The Post—Mao Er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上一页 [1] [2] [3]
Tags:
|